钱币在中国的流通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最早的货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贝壳、铜丁和金银交换的贵重物品。然而,正式的钱币制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货币系统,开始铸造了一种被称为“铲形货币”的方形铜钱。
从那时起,钱币的铸造和流通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不同朝代和王朝会铸造不同形状、不同材料和不同图案的钱币。例如,汉代出现了“半两”和“十文”的银币,宋代则开始使用纸币。明朝时使用最广泛的货币是铜币,清朝则有铜币、纸币和银币。
20世纪初,中国逐渐开始使用外国货币,如银元、铜元和铜币。此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改革开放的推进,于1949年开始发行并成为中国的法定货币。从那时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流通,并逐渐发展为当前的纸币和硬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