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泥料主要产自中国江苏宜兴,是宜兴黄龙有的天然矿土,属沉积型陶土,主要分为三大类:紫泥、绿泥和红泥。
1. 紫泥:
紫泥是紫砂壶最常见的泥料,矿脉中含量最高,收缩率约10%。细分种类包括天青泥(稀有,古时贡品,烧成后呈深猪肝色)、底槽清(颗粒感强,含矿土中“鸡眼”状青绿色矿料)、清水泥(纯紫泥,泥性稳定)等。紫泥壶透气性佳,适合泡发酵茶类,如普洱茶、黑茶。
2. 绿泥(本山绿泥):
原矿呈淡绿色,因含氧化钴较少而得名,烧成后多为米黄或赭红色(高温下可能泛青)。细分有芝麻段泥(掺紫泥颗粒)、黄金段泥(含铁量高,色泽黄润)。绿泥透气性强,但烧结温度较低,适合冲泡绿茶、铁观音等轻发酵茶。
3. 红泥:
分朱泥和小红泥两类。朱泥含铁量高达14%-18%,泥性娇嫩,收缩率达20%-30%,成品色泽红艳,声音清脆,适合高香型乌龙茶;小红泥(如赵庄红泥)颗粒感更明显,烧成后呈橙红色。
其他延伸泥料:
调配泥料:如民国绿(本山绿泥+氧化钴)、黑星土(紫泥与锰矿调配)。
外山泥:非宜兴本地的矿料(如安徽、浙江等地),成分与烧结效果差异较大。
泥料特性与工艺关联:
紫砂泥需经陈腐(放置数年以增强可塑性)、练泥(手工或机械去除杂质)等工序。原矿泥料烧制后呈哑光质感,表面有透气性双气孔结构,长期使用能吸附茶香。现代化工染料调制的“加色泥”可能危害健康,选购时需注意。真正的紫砂壶遇热水后会有淡淡陶土味,而劣质泥料可能散发刺鼻气味。
紫砂泥的珍贵性在于其不可再生性,尤其黄龙山矿区2005年后已限制开采,优质原矿泥料愈发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