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彩瓷器的制造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选料与练泥:选择优质的高岭土、瓷石等原料,经过粉碎、淘洗、沉淀、除杂等工序制成细腻均匀的瓷泥。练泥过程需反复揉搓以排除气泡,增强泥料的可塑性。
2. 成型:通过拉坯、印坯、注浆或捏塑等方式将瓷泥塑造成所需器型。传统手工拉坯对工匠技术要求较高,需保证坯体厚薄均匀、形状规整。
3. 修坯与干燥:对半干的坯体进行修整,削除多余泥料并打磨表面。完成后置于阴凉通风处自然干燥,避免暴晒导致开裂。
4. 施釉前处理:用海绵或刀具清理坯体表面杂质,必要时进行补水(即用湿笔抚平细微裂纹),确保釉面附着均匀。
5. 釉下彩绘制:使用含钴、铜、铁等金属氧化物的彩料在素坯上直接绘画。常见技法包括勾线、分水(填色)、泼彩等,需控制料色浓淡以呈现层次感。青花、釉里红是典型的釉下彩品种。
6. 施釉:将绘制完成的坯体浸釉、喷釉或刷釉。釉料通常为透明石灰釉或长石釉,厚度需适中,过厚易流淌,过薄则发色暗淡。
7. 装窑烧成:
- 素烧:部分精细瓷器先经800-900℃低温素烧以增强坯体强度。
- 本烧:在还原焰或氧化焰气氛下高温(1280-1350℃)烧制,釉料熔融形成玻璃质层,彩料在釉下永久固着。
8. 质检与包装:剔除变形、色差等瑕疵品,对合格产品进行分级包装。传统釉下彩因色彩被釉层保护,具有耐磨、耐腐蚀、无毒等优点。
延伸知识:
青花料特性:优质钴料含锰、铁比例不同,元代苏麻离青呈色靛蓝带黑斑,明代平等青则显淡雅。
分水技法:通过调节彩料浓度实现“墨分五色”效果,需熟练掌握笔锋含水量。
窑变控制:釉里红的铜红釉对温度敏感,±10℃即可影响呈色,故有“千窑一宝”之说。
现代工艺革新:部分企业采用3D打印坯体、数码喷墨绘制等技术,但传统手绘釉下彩仍被视为艺术价值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