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雕琢玉器的主要工具和技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 砣具(砣机)
砣具是清代玉雕的核心工具,通过旋转的圆形金属盘(铁砣、铜砣)配合解玉砂进行切割、琢磨。清代砣机多为脚踏驱动,工匠通过脚踩踏板带动砣头旋转,双手固定玉料进行操作。砣具的精度提升使得纹饰刻画更为细腻,例如“乾隆工”的繁复线条便依赖于此。
2. 解玉砂
由硬度高于玉的石英砂、石榴石砂或刚玉粉制成,与水混合后作为磨料。不同粗细的砂用于不同工序:粗砂开料,细砂抛光。清代宫廷造办处甚至对砂的有严格筛选,以确保玉器表面光洁度。
3. 线锯与弓锯
用于切割大块玉料或掏空内部。线锯以麻绳或金属丝为基材,蘸解玉砂往复拉锯;弓锯则结合弧形竹木框架,适合雕刻镂空纹饰。清代大型山子雕(如《大禹治水图玉山》)的掏膛工艺多依赖此类工具。
4. 钻具
包括实心钻(桯钻)与管钻。桯钻用于打孔或雕刻小圆点纹,管钻可掏出环形孔洞,常见于玉璧、玉琮的制作。清代钻孔技术已能实现“蚁鼻穿”——极细小的穿孔。
5. 锉刀与刮刀
金属锉刀用于修整轮廓,刮刀(如“剔地刀”)可铲平底子或雕刻浅浮雕。清代痕都斯坦玉器的薄胎工艺中,这类工具对减薄器壁起到关键作用。
6. 砣头形状的多样化
平砣(粗磨)、圆砣(弧面处理)、尖砣(勾线)、钩砣(阴刻)等不同形态的砣头,配合旋转速度变化,能实现浮雕、透雕等多种效果。清代玉工常根据纹饰需求更换砣头。
7. 抛光技术
最后阶段用皮革、木质抛光轮或葫芦瓢蘸珍珠粉、玛瑙粉进行打磨,使玉器产生温润光泽。宫廷玉器抛光需反复数十次,耗时可达数月。
扩展知识:
清代玉雕受痕都斯坦(今印度、巴基斯坦地区)工艺影响,引入高浮雕嵌术,工具上相应增加了微型凿具。
宫廷造办处设有“玉作”,工匠分工明确,设计、开料、粗雕、细琢、抛光由专人负责,工具专业化程度极高。
民间玉坊多集中在苏州、扬州,工具较简朴,但苏州“俏色巧雕”技术依赖工匠对砣具力道的精准控制。
清代玉器艺术的高峰与其工具革新密不可分,尤其是砣机的改进推动了“精、细、雅”风格的成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工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