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翡翠在紫外荧光灯下的颜色表现是鉴别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天然翡翠通常呈现惰性荧光或无荧光反应(少数含有机充填物的B货翡翠可能出现蓝白荧光),而假翡翠(如石英岩、玻璃、塑料等仿制品)的荧光反应差异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1. 强蓝白荧光
常见于环氧树脂充填的B货翡翠或注胶染色的B+C货。充填物中的有机胶在长波紫外光(365nm)下会发出明显蓝白色荧光,荧光分布不均匀,多集中于裂隙或表面凹坑处。部分染色剂(如某些有机染料)也可能产生黄绿色荧光。
2. 片区状荧光异常
染色处理的假翡(红/紫)可能在局部呈现橙红色或粉紫色荧光,因染料中含荧光物质。例如,染紫色翡翠若使用氨基染料,长波紫外线下可能出现强粉紫色斑块。
3. 玻璃仿制品的荧光特征
铅玻璃或脱玻化玻璃仿翡翠通常显示弱至中等的蓝紫色荧光,且整体均匀。部分高仿玻璃可能添加荧光剂模仿B货特征,但荧光强度过高,缺乏天然翡翠的结构感。
4. 塑料制品的荧光反应
塑料仿品(如聚苯乙烯)多表现为强蓝白色或黄绿色荧光,且光泽与翡翠的玻璃光泽差异明显,触感温润度不足。
5. 石英岩染色的荧光表现
染色石英岩(俗称"马来玉")通常无荧光或局部有微弱荧光,但染色部位在紫外线下可能显现染料残留的异常荧光斑点。
扩展知识:
荧光成因:天然翡翠的微弱荧光与其矿物成分(如硬玉含铬致色)及结构致密度相关,而假翡翠的强烈荧光多源于人工添加的有机物质(如胶、染料)。
检测要点:需结合紫外光反应与其它手段(如放大观察结构、红外光谱测胶峰)综合判断。某些天然宝石(如方钠石)也可能有荧光,需避免误判。
局限性:部分A货翡翠若经打蜡处理,蜡层可能导致微弱荧光,需通过酒精擦拭鉴别。
注意:紫外荧光仅是辅助手段,高仿假翡翠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规避荧光检测,需依赖专业仪器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