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瓷器品质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判断,以下是专业级的评估要点:
1. 胎体质感
高品级瓷器胎体致密度高,迎光观察呈半透明状(特指白瓷),叩击时发出清越悠长的金属音。元代景德镇瓷胎已能达到"白如凝脂"的程度,现代骨瓷因添加骨粉更显通透。
劣质瓷胎体松散,断面可见明显颗粒,敲击声音沉闷短促。
2. 釉面表现
优质釉面呈现"玻璃相"特征,釉层厚度均匀(约0.2-0.5mm),明代永宣青花常见"橘皮釉"现象属特殊工艺效果。
新仿品常见釉面"贼光",传世精品应带温润的"宝光",民国前的瓷器普遍存在开片现象但非绝对标准。
3. 画工技法
官窑器物纹饰笔法遒劲流畅,清代珐琅彩可见明显的珐琅料堆积感。青花分水可达九个色阶,现代仿品多采用贴花工艺,图案边缘无笔触痕迹。
人物开脸神态、衣纹褶皱处理最能体现画师功力,康熙五彩人物面部常用"淡赭晕染"技法。
4. 器型规制
历代经典器型有明确比例标准,如梅瓶的黄金分割比。元代大件瓷器存在"分段接坯"工艺痕迹,官窑器底足修坯角度精准。
现代仿品常出现器型比例失调,底部处理粗糙等问题。
5. 款识特征
明代官款多用青花楷书,永乐款出现"甜白釉暗刻"形式。康熙早期官窑盛行"双圈六字款",民国仿品款识笔划软弱无力。
要注意各时期书写习惯差异,如"大明成化年制"的"制"字下部的"衣"部写法有特定规律。
6. 物理参数
高级瓷器吸水率应低于0.5%,景德镇传统瓷胎白度可达75度以上。热稳定性需经受20-200℃急变不开裂。
可通过紫外灯检测修补痕迹,但要注意老瓷的自然包浆也会产生荧光反应。
历代制瓷工艺的演进体现在细微处:宋代影青瓷的"覆烧"工艺导致芒口,元代青花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产生铁锈斑,这些特征需结合考古资料进行鉴别。当代收藏既要重视传统眼学经验,也应合理运用X射线荧光等科技手段辅助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