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古币的质量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整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早期(1127-1162年)
建炎、绍兴年间铜币铸造较精良,钱文书法端庄(如绍兴元宝楷书体),铜质含铅锡比例适中。值得注意的是,因战乱导致铜料紧缺,部分钱币出现减重现象,但官方仍维持"当二钱"等大额货币的成色标准。
2. 中期(1163 right_arrow 1208年)
乾道至开禧时期是质量转折点,著名的"淳熙元宝"开始出现纪年钱文(背文"柒"等),这是世界最早的纪年钱币。但此时铜钱含铅量已增至30%左右,出现青灰色泽。嘉泰、开禧年间因北伐战争,民间私铸猖獗,出现大量轻薄劣币。
3. 晚期(1209-1279年)
嘉定以后通胀严重,产生"嘉定杂宝"现象(如铁钱、折十大钱)。绍定年间出现含铜量不足40%的"灰陶钱",部分钱币厚度仅1毫米。最后阶段的咸淳元宝已显现南宋灭亡前兆——钱文模糊,铸工粗劣。
钱币学研究发现:
南宋首创"钱牌"制度,临安府发行的铜质钱牌实际成色高于同期铜钱
部分时期存在"夹锡钱",表面镀铜实际上含大量锡铅
纸币(会子)贬值间接促使民间熔铸优质古钱,现存南宋精铸钱多出土于窖藏
现存南宋钱币中,端平通宝、淳祐元宝等年号钱因存世量少,成为珍品。从货币经济学角度看,南宋钱币质量演变实质反映了冶铜技术衰退、财政危机加深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