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1100-1125年在位)时期的钱币种类丰富,反映了北宋晚期经济与艺术的结合。主要钱币包括以下几类:
1. 年号钱
宋徽宗在位期间频繁改元,每个年号均铸有对应的铜钱:
圣宋元宝/通宝(1101年):徽宗即位初期所铸,"圣宋元宝"有小平、折二等,篆、行二体;"圣宋通宝"存世稀少,可能为试铸。
崇宁通宝/重宝(1102-1106年):
- 通宝为小平钱,多为瘦金体,由徽宗亲书,铸工精湛。
- 重宝为折十钱,初期重宝钱文亦为瘦金体,后因通货膨胀,铸造量大增,出现粗劣版别。
大观通宝(1107-1110年):以瘦金体钱文著称,分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多种规格,折十钱直径可达4厘米以上。
政和通宝/重宝(1111-1117年):通宝有小平、折二,篆、隶对钱;重宝为折二铁钱,多见于四川地区。
重和通宝(1118年):仅存世一年,篆隶对钱,铸量稀少,现为珍品。
宣和通宝/元宝(1119-1125年):通宝有小平、折二,元宝多为折二钱,版别复杂,背文或有星月纹。
2. 材质与工艺特征
铜钱为主流:普遍采用青铜,部分含铅锡较高。
铁钱区域性流通:如四川、陕西等地因铜资源不足,大量铸造铁质"政和重宝""宣和通宝"。
夹锡钱:为应对铜荒,政府铸造铜锡合金钱,但质量低劣,加剧通货膨胀。
3. 艺术与书法价值
徽宗钱币以瘦金体书写的"大观通宝""崇宁通宝"为代表,笔法瘦劲锋利,被誉为中国古钱"三绝"之一。钱文布局严谨,铸造精美,反映了宋代高超的冶铸技术。
4. 历史背景影响
频繁改元铸钱与"钱法"混乱有关。崇宁年间推行当十钱导致物价飞涨,大观时期整顿币制,但末期因财政困难,钱质下降。宣和后期战乱频发,钱币铸造逐渐粗糙。
5. 存世与收藏
圣宋、重和钱因铸量少而珍贵,普通版别崇宁、大观钱存世较多。铁钱易锈蚀,完整品相较少。近年考古发现如河北等地窖藏,出土过批量徽宗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