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玉府的和田玉主要涵盖以下几个专业要点:
1. 和田玉的产地区分
和田玉按产地可分为新疆和田(包括且末、若羌、叶城等地)、青海料(昆仑山脉东缘)、俄料(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以及韩料。新疆和田玉以籽料为最上乘,油润度高,结构细腻,尤其皮色籽料(如红皮、洒金皮)稀缺性显著。青海料水透感强,常见翠青玉;俄料白度突出但易显干涩。
2. 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和田玉属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矿物,透闪石含量达95%以上。纤维交织结构决定其韧性(9 Mohs),优于翡翠。显微鉴定中,新疆籽料可见毛毡状结构,俄料多见团块状云絮结构,青海料有“砂糖状”特征。
3. 颜色分类体系
国标(GB/T 16552)将和田玉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糖玉、黄玉七类。其中黄玉需为原生色,与次生糖玉区分;墨玉须含石墨包体且占比超30%。碧玉的铬元素致色常伴黑点(铬铁矿)。
4. 加工与仿冒辨识
滚筒料染色(酸蚀+化工染料)需观察皮色浮于裂隙;合成材料(如玻璃)可通过导热性(玉凉感持久)和紫外荧光检测。高端雕件注重“量料取材”,如苏州工擅籽料巧雕,保留天然皮色作俏色。
5. 市场价值评估维度
除传统“细、润、糯、油”标准外,形制完整度(籽料保形率)、名家落款(如“天工奖”作品)、历史传承(清宫造办处旧藏)均影响溢价。2023年一级白籽料克价超3万元,顶级红皮独籽可达10万/克。
6. 文化溯源与鉴定标准
红山文化玉器已见和田玉使用,清代《西域图志》详录和田采玉法。现代鉴定需结合红外光谱(920cm⁻¹特征峰)、折射率(1.60-1.62)等数据,与蛇纹石玉(岫玉)等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