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碗的工艺选择需综合考虑胎质、釉料、烧制技术及装饰工艺,不同工艺特点直接影响成品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以下是关键工艺分类及特点分析:
1. 胎质工艺
- 高岭土胎:景德镇瓷器采用优质高岭土,胎体细腻洁白,烧结后致密度高,吸水率低于0.5%,适合制作薄胎瓷。
- 陶土胎:成本较低,但孔隙率较高,需施厚釉弥补,常见于民间粗瓷。紫砂属特殊陶胎,透气性好但非传统瓷器范畴。
2. 釉料类型
- 高温单色釉:如影青釉(1250℃以上烧制),釉面玻璃质感强,化学稳定性高,宋代龙泉窑梅子青釉为典范。
- 低温彩釉:珐琅彩(700-850℃烧制)色彩艳丽,但易磨损;粉彩因含乳浊剂呈色柔和不透明。
- 结晶釉:建盏的兔毫、油滴属于铁系结晶釉,需严格控制窑内冷却速率。
3. 成型技术
- 利坯成型:手工拉坯后需多次修坯,胎体厚度可控制在1mm以内,清代御窑薄胎碗"脱胎瓷"为代表。
- 注浆成型:适合复杂器形,但胎体密度低于手工胚,当代机制瓷普遍采用。
4. 烧成工艺
- 还原焰烧成:青花瓷在1280℃还原气氛下呈现纯正钴蓝色,氧化焰则发灰。
- 二次烧工艺:釉下彩需先高温素烧(800℃),再高温釉烧(1300℃);釉上彩则需第三次低温烤花。
5. 装饰工艺
- 釉下彩:青花、釉里红需在釉下绘彩,永宣青花使用苏麻离青料,呈现铁锈斑特征。
- 雕刻工艺:定窑剔花、耀州窑刻花要求工匠具备深厚刀工,立体感强但成品率低。
附加工艺要点:
玉泥工艺:现代精细瓷添加硅酸锆增白剂,白度可达90%以上,但传统柴窑自然落灰形成的"灰被"更具古韵。
描金工艺:真金水含金量12%,烧成后需抛光,成本高于电镀金工艺。
收藏级瓷器建议选择手工利坯、矿物釉料、柴窑烧制的作品;日用瓷可考虑注浆成型、气窑烧制的强化瓷,莫氏硬度达7级更耐用。当代德化"中国白"与日本有田烧在骨瓷上各有专利技术差异,选择时需注意铅镉溶出量是否符合GB/T 3534-2022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