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传统制作工艺中,抛光(或称"光坯")是重要环节,但使用砂纸抛光需谨慎。以下是专业操作要点及相关知识:
1. 砂纸选择:宜选用800-2000目水磨砂纸,高目数(1000目以上)可避免划伤壶表。生坯阶段可用600目粗抛,烧制后抛光需换1200目以上细砂纸。
2. 湿度控制:紫砂具吸水性,干抛易产生粉尘堵塞气孔。建议轻微湿润壶体后再抛光,保持"潮而不腻"的状态。
3. 方向把控:沿原有工具痕迹方向单向打磨,忌来回摩擦。传统手法要求"顺泥纹而行",尤其注意嘴、把接缝处的走向。
4. 压力掌握:手指需均匀施力,单点压力不超过300g。过度用力会破坏表层颗粒结构,导致"死光"现象(表面反光但丧失透气性)。
5. 特殊部位处理:
- 壶盖与口沿接触面("子母线")需用2000目砂纸精修至0.1mm级精度
- 壶内施釉部位严禁打磨
- 筋纹器棱线处需用硬质橡胶垫衬砂纸
6. 烧成后抛光要点:
- 二次烧成后可用1500目砂纸修正跳砂、灰爆
- 抛光后需用玛瑙刀"赶光",恢复表面微晶结构
- 朱泥壶因收缩率高,不建议烧后打磨
7. 替代工艺对比:
- 传统"明针工艺"效果优于砂纸抛光,通过牛角片压光可促进泥料分子定向排列
- 当代电动工具抛光温度需控制在60℃以下
8. 注意事项:
- 化学烧制壶(添加氧化物)打磨可能暴露胎体问题
- 民国前老壶保留"手工味",现代过度抛光会破坏包浆层
- 抛光后需用沸水煮洗清除石英粉末
紫砂壶表面处理的核心在于平衡光泽与透气性,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记载:"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说明自然养成的包浆才是最佳状态。现代过度追求镜面效果反而违背紫砂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