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套纪念币发行于1984年至2006年期间,涵盖普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两大系列,发行量差异显著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以下是详细数据及背景分析:
一、普通纪念币发行量
1. 1984年"35周年"纪念币:首发量为2041万套(含1元面额三枚),实际铸造量因模具损耗存在少量差异,成为首套流通纪念币。
2. 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纪念币:发行量351万套(三枚合计1053万枚),创当时最小发行记录,采用铜锌合金材质。
3. 1990年"亚运会"纪念币:总发行量2560.8万套(两枚一组),首次以体育赛事为主题。
4. 1991年"70周年"纪念币:发行量9000万套(三枚),数量激增反映纪念币普及化趋势。
二、贵金属纪念币特点
1. 1984年"熊猫金币"发行成为国际投资币标杆,部分年份发行量仅数百枚。
2. 1997年"香港回归"金银币发行量12万套,包含1/2金币与2银币。
三、发行规律与经济背景
1. 1990年代前以政治题材为主,单枚发行量控制在1000万以内;1990年代后扩容至数千万,2000年后部分品种超1亿。
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央行临时增发"香港回归"普制币以提振收藏市场。
四、市场价值影响因素
1. 物量效应:如"宁夏成立30周年"仅156万枚,现市价超2000元/枚。
2. 错版价值:1988年"建行40周年"实际发行量不足200万枚,部分存在模具错误。
这套纪念币体系反映了中国现代造币工艺发展历程,2001年沈阳造币厂引进瑞士雕刻设备后,防伪技术显著提升。早期小发行量品种现多被收录于《中国现代流通硬币标准目录》珍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