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花岗岩地貌经亿万年地质运动和风化侵蚀,形成了举世罕见的奇石景观。以下是黄山奇石的典型代表及其地质成因:
1. 飞来石
位于光明顶西北方,高12米、重约360吨,底部接触面极小,似天外飞来。实为冰川移动与风化作用形成的“冰碛残柱”,底部花岗岩因差异风化凹陷,形成悬空效果。地质学家发现其矿物成分与基岩一致,证实为原地残留。
2. 猴子观海
北海景区一花岗岩体经垂直节理裂解,球状风化后形似蹲猴。其“云海”景观实为逆温层下形成的层积云,每年出现约200天。岩石表面蜂窝状凹坑是冻融作用导致的冰劈现象。
3. 梦笔生花
散花坞的独立石柱高44米,顶部曾有古松(后人工补植)。此处是第四纪冰期后孤峰残留,柱体纵向节理发育典型,岩体中长石晶体定向排列显示岩浆侵入时的流动构造。
4. 仙人晒靴
排云亭西侧的风化花岗岩,形态源于两组交叉节理。东侧岩层因含更多云母更易风化,形成30°倾斜的“靴底”,符合黄山地区NE-SW向主节理走向。
5. 蓬莱三岛
鳌鱼峰附近的三座石峰,是断层抬升后经流水沿节理下切所成。岩体中的暗色包体为早期地壳熔融时捕获的围岩碎块,年龄较主体岩石早1.2亿年。
地质扩展
黄山花岗岩形成于1.28亿年前的燕山期造山运动,岩体垂直节理发达,共发育NE、NW、SN三组主节理。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日均温差10℃加速物理风化,年降水1800mm促进化学风化,共同塑造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景观差异。新构造运动使黄山持续抬升,近百万年来平均速率达0.5mm/年,至今仍在动态演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