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玉器中的桂鱼题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了丰富的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1. 富贵有余(鱼)
"鱼"与"余"谐音,象征财富丰盈、生活富足。桂鱼因体型肥硕,更强化了这一意象,常见于清代玉雕,体现"吉庆有余"的世俗追求。玉匠常通过鱼跃水波的动态设计,暗喻财源流动不息。
2. 科举仕途的象征
桂鱼在《尔雅》中称"鳜",与"贵"同音,明清时期常与莲花组合成"连年富贵"题材。更隐秘的寓意源自科举制度——"蟾宫折桂"指科举得中,而桂鱼跃出水面的造型暗合"鱼跃龙门"典故,反映古人对功名的渴望。
3. 婚姻生育的隐喻
鱼产卵量大,象征多子多福。宋代《营造法式》已记载鱼形纹样用于婚庆器物。玉桂鱼常作为嫁妆或定情信物,取"鱼水之欢"寓意夫妇和谐,清代双鱼玉佩便是典型代表。
4. 品德人格的比拟
《诗经》中以鱼类比君子品德,桂鱼独居、不群游的习性被文人引申为清高自守。明代子冈牌中的鱼藻纹,往往结合"慎独"铭文,体现士大夫的精神追求。
5. 道教文化的延伸
道家视鱼为八卦中"坎"卦的象征,代表阴阳流转。唐宋时期玉鱼多作吞咽水藻造型,暗合"吐纳天地"的修炼理念。金元时期的玄教玉器常见鱼龙变化题材,反映道教宇宙观。
材质与工艺的深层含义
和阗青玉雕桂鱼取其"水润"特质,与鱼的主题相得益彰;明清时期常见黄玉桂鱼,黄色属土,暗合"土生金"的五行生克理论。明代陆子冈开创的"活链雕"技法,使玉鱼悬挂时呈现游动之态,技术价值与寓意完美结合。
此类玉器在断代时需注意:宋代多写实风格鱼鳞刻线细密,元代鱼尾多分叉,清代则流行拟人化的笑眯眯鱼首造型。故宫藏明代青玉鳜鱼佩,鱼衔莲枝的构图实为暗喻"清廉",显示传统玉雕"图必有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