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亦工书法,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政治生涯与改革
王安石是北宋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宋神宗时期拜相,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新政,以“富国”为目标。其改革虽引发激烈党争(新旧党争),但深刻影响了宋代政治经济结构。他主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体现其锐意革新的思想。
文学成就
1. 诗文创作:诗风早期雄健峭拔,晚年转向深婉含蓄,代表作《泊船瓜洲》《元日》《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其散文逻辑严密,说理透彻,《答司马谏议书》《》皆为名篇。
2. 文学理论:强调“文以适用为本”,反对浮华文风,推动古文运动发展。
书法艺术
1. 书风特点:擅行书与楷书,笔墨瘦劲挺拔,结字疏朗,受欧阳询、杨凝式影响,兼具唐法宋意。黄庭坚评其书“得古人笔意”。
2. 传世作品:《过从帖》藏于上海博物馆,为现存罕见手迹;《楞严经旨要》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体现其佛学修养与书艺结合。
思想与学术
1. 创立“荆公新学”,重新诠释儒家经典,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科举标准。
2. 哲学上提出“五行生克”的动态宇宙观,主张“经世致用”。
历史评价
后世对其褒贬不一:朱熹批评其“学术不正”,而梁启超则称其为“三代下唯一完人”。1980年代以来,学界更注重其改革思想的现代性解读。
家族与交游
弟王安礼、子王雱均参与变法;与欧阳修、曾巩、苏轼(政敌但文学互敬)等交集密切。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建“半山园”,潜心著书。
补充知识:
王安石变法中“免役法”首次尝试货币代役,推动商品经济。
其《字说》试图以会意(如“波为水之皮”),虽被讥为穿凿,但反映语言哲学思考。
南京半山园遗址现存清同治年间重建宅院,为其晚年隐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