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要通过釉料中的金属氧化物呈色(如铜、铬、铁等),分为以下几类:
1. 青瓷
中国最古老的绿色系瓷器,以越窑、龙泉窑为代表。东汉至宋代盛行,釉色从青黄到翠绿不等,秘色瓷是其中。采用铁元素发色,烧成温度达1200℃以上,胎体致密,釉面玻璃质感强。
2. 孔雀绿釉瓷
元代创烧的低温色釉,以铜为呈色剂,色如孔雀羽毛。明代永乐时期成熟,清代康熙年间釉层更透亮,常与釉下青花结合,形成"青花孔雀绿"品种。
3. 绿定瓷
宋代定窑罕见品种,使用铜红釉技术变异产生苹果绿色,存世稀少。胎骨洁白,釉层有细密开片,多见于佛教供器。
4. 郎窑绿
清代康熙郎廷极督烧的高温绿釉,釉色似翡翠。烧制时因铜红釉氧化不足而形成,釉面有冰裂纹,器物底部多呈米汤色或苹果青色。
5. 西洋绿釉
18世纪欧洲传入的铬绿釉技术,清代广彩瓷器常用。色彩鲜艳,多搭配金彩装饰,常见于外销瓷。
重要工艺特点:
铜绿釉需在还原焰中烧成(1280℃±20℃),过量氧会变铜红色;
明清官窑绿釉常配合锥拱暗花工艺;
雍正时期创烧的"松石绿釉"含微量钴料,呈现蓝绿色调。
现代研究发现,宋代青瓷的玉质感来自釉中钙长石析晶层,而孔雀绿釉的虹彩现象与纳米级铜粒子分散有关。故宫博物院藏康熙苹果绿釉螭耳瓶是代表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