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性高的瓷器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高白瓷:以高岭土为原料,瓷质洁白细腻,坯体轻薄,胎体透光性强。景德镇高白瓷的透光率可达40%以上,光线透过时呈现柔和的半透明状,常用于制作茶具和艺术瓷。
2. 骨瓷(骨灰瓷):添加30%-50%动物骨粉(主要为磷酸钙),高温烧制后形成玻璃相结构,透光性极佳。优质骨瓷透光呈乳白色,敲击声清脆,英国皇家道尔顿、威基伍德等品牌以此著称。骨瓷的透光性源自其低铁含量与高玻璃相比例。
3. 德化白瓷:福建德化产的白瓷胎质致密,氧化硅含量高达70%,釉面盈润如玉,透光性表现在逆光下可见均匀光晕。明代“象牙白”便是典型,欧洲称其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
4. 薄胎瓷:景德镇传统工艺,胎体厚度仅0.5-1毫米,成型需数十道修坯工序。透光时可见器物轮廓,清代文献形容“薄如蝉翼,亮如玻璃”,但机械强度较低。
5. 注浆成型瓷器:采用流动性好的瓷泥浆注入石膏模,坯体密度均匀,透光性优于手工拉坯制品,现代工业化生产多用此法。
6. 还原焰烧成瓷器:在1280℃-1350℃高温下用还原焰烧制,铁元素以Fe2+形式存在,减少胎体杂质发色,透光性优于氧化焰烧成的瓷器。
透光性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胎体厚度、原料纯净度(尤其是铁钛杂质含量)、烧结程度。现代技术通过精选原料、球磨细化颗粒、优化烧成曲线进一步提升透光率,部分特种陶瓷透光度已接近玻璃。不同光源下观察透光性会有差异,自然光下评估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