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内部出现颗粒状结构是常见现象,成因多样,涉及矿物学、地质作用及加工工艺等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矿物共生特征
玉石多为多矿物集合体,如和田玉以透闪石为主,常含方解石、铬铁矿等伴生矿物。这些矿物结晶粒度差异会形成视觉可见的颗粒感,属于天然形成特征。缅甸翡翠的"苍蝇翅"闪光即硬玉矿物解理面反光所致。
2. 变质作用影响
区域变质岩型玉石(如蓝田玉)在高压低温环境下,原始矿物发生重结晶。未完全均一化的变质过程会导致晶粒大小不均,形成砂糖状结构。大理岩化作用强烈的玉料尤其明显。
3. 沉积成因玉石的典型表现
绿松石、孔雀石等含水磷酸盐/碳酸盐玉石,由胶体沉积形成,内部常见鲕粒结构或结核状构造。优质绿松石经后期硅化作用可减少颗粒感,但多数保留了沉积岩的原始特征。
4. 加工工艺因素
- 粗抛光会保留矿物棱角,放大颗粒感
- 超声波清洗可能导致裂隙中充填物脱落显露出晶界
- B货翡翠酸洗后出现的"桔皮效应"实际上是被破坏的矿物颗粒残留
5. 优化处理痕迹
注胶处理玉石的环氧树脂与矿物折射率差异会导致颗粒边界强化。染色玉料中染料在晶间空隙的不均匀分布也会形成色粒效应。
6. 结构类型学判别
- 纤维交织结构(优质和田玉)颗粒感最弱
- 粒状变晶结构(东陵石)颗粒明显
- 残余结构(某些岫玉)可见原始岩矿残骸
- 交代结构(独山玉)呈现不均匀斑杂状
注意:某些"颗粒"可能是后期养护不当导致的表面剥蚀,与原生结构无关。专业的宝石显微镜配合折射率测定可准确区分天然结构与人工处理痕迹。颗粒分布规律性、边界锐利度等特征对鉴定产状和真伪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