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全国统一的青铜铸币,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具有以下重要特征及历史意义:
1. 形制特征
圆形方孔设计,体现"天圆地方"宇宙观,此形制延续至清末,影响中国钱币形制两千余年。
钱文篆书"半两"二字高凸挺拔,笔划粗犷有力,钱体不修边幅,保留浇铸痕迹。
初期厚重,直径约3.2-3.4厘米,重约8克(秦制半两),后期逐渐减重至2-4克。
2. 历史背景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颁布"币制诏书",废止六国货币,确立"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政策。
由朝廷专设"铸钱官"监管铸造,地方郡县设炉鼓铸,但仍存在官铸、民铸并行的现象。
3. 工艺技术
采用范铸法,早期使用石范,后改用陶范。钱范多呈树形排列,一范可铸数十枚。
含铜量约70%-80%,配以铅、锡等金属,因各地矿料差异导致钱色青黄不一。
4. 经济意义
确立铢两货币体系,1两=24铢,半两即12铢,与"秦衡"重量标准挂钩。
允许凿钱交易,大额支付时可切割使用,体现早期货币的称量货币特性。
5. 版式演变
早期"始皇半两"文字规范,中期出现"隐起文"变体,末期"减重半两"薄小粗糙。
汉代继续铸造减重半两,至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改铸五铢钱方废止。
6. 考古发现
陕西雍城、咸阳宫遗址出土大量钱范,证实秦国故地为铸造中心。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金布律》详细记载半两钱使用法规。
7. 鉴定要点
真品多见范线错位、流铜现象,伪品常过分规整。
自然锈色层次分明,常见红斑绿锈,伪锈多浮于表面。
这种货币制度改革既是政治统一的象征,也反映了秦国"重农抑商"政策下商品经济的有限发展,其文字、形制对东亚货币文化圈产生深远影响。近年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出土的原始半两钱,将这种货币的雏形上推至秦惠文王时期(前337-前3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