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翡翠的品质优劣取决于多个指标,需综合评估以下核心要素:

1. 种水
- 老坑玻璃种:晶体结构致密,透明度接近玻璃,光线穿透性强,质地纯净无棉絮者为上品。
- 冰种:半透明至透明,内部可见细微棉絮,光泽清冷如冰。冰玻种(介于冰种与玻璃种之间)价值更高。
- 糯种:质地似糯米汤,细分有糯冰种(微透)、细糯种(结构细腻)等。种老的糯种抗磨损性强。
2. 颜色
- 正绿色系:以帝王绿(浓阳正匀)、翠绿、苹果绿为顶级,忌偏黄(油青)、偏灰(灰绿)。
- 饱和度与明度:色浓而不暗沉,鲜艳且明亮为佳。色带分布均匀为"满色",稀有性高。
- 次生色:紫罗兰(春带彩)、红翡(天然氧化铁致色)需警惕热处理优化。
3. 净度
- 绺裂(贯穿裂)严重影响耐久性,石纹(天然生长纹理)影响程度较低。
- 杂质如黑点(铬铁矿)、白棉(絮状物)越少越好,但木那雪花棉属特色品种。
4. 工艺
- 雕刻件:线条流畅避裂雕,如"调水"工艺可增强光感。
- 素面件:戒面要求弧面饱满对称,手镯需无纹裂,条杆厚实(平安镯正装标准>8mm)。
5. 产地特征
- 缅甸帕敢场口出产高色料,莫西沙盛产种水料,会卡多杂裂但色彩丰富。危地马拉翡翠普遍偏灰蓝。
6. 证书验证
- 国检(NGTC)证书需标注"A货"(未处理),注意"翡翠(处理)"指酸洗充胶(B货)或染色(C货)。红外光谱检测可辨树脂填充。
7. 光学效应
- 起荧(光感游动)和起胶(胶质感)是种极老的表现,多见于高冰以上品质。
8. 历史文化价值
- 清代老翡翠需结合包浆、工艺特征鉴定,新仿做旧常伴酸蚀纹。
常见误区:
盲目追求"满绿"可能忽略种水,实际种色兼备方为收藏级。
+ 厚度不足的薄水料(广片)看似色浓,实则取巧。
评估需上手观察,自然光与强光交替检测,避免"灯下不识玉"。优质翡翠兼具稀缺性与艺术性,长期佩戴温润度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