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奇石百科,专注于文玩收藏类百科知识解答!
当前位置:奇石百科 >> 玉石知识 >> 和田玉 >> 百科详情

和田玉唐代玉舞人

2025-08-29 和田玉 责编:奇石百科 3784浏览

唐代玉舞人是中国古代玉雕艺术中的瑰宝,集中体现了唐代的审美风格与工艺水平。以下从形制、工艺、文化内涵及鉴别要点等方面展开分析:

和田玉唐代玉舞人

一、形制特征

1. 动态表现:唐代玉舞人常见胡旋舞、霓裳羽衣舞等题材,人物多呈"S"形动态,裙裾飘举,袖口翻飞,强调旋转瞬间的韵律感。典型作品如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鎏金玉带銙上的胡人舞者形象。

2. 服饰细节:女性舞者多着窄袖襦裙,男性胡舞者常见翻领胡服,腰带装饰精细,体现唐代"胡风东渐"的时尚潮流。部分高阶贵族墓葬出土的玉舞人还会镶嵌宝石或错金。

二、工艺技术

1. 透雕与阴刻结合:采用高浮雕技法表现立体感,辅以细阴线刻画衣纹褶皱。重要部位如面部使用"游丝毛雕",线条细若发丝却连贯流畅。

2. 玉料选择:多选用和田白玉或青白玉,质地温润。不同于汉代玉舞人的抽象化处理,唐代更注重玉料的天然质感与雕刻效果的结合。

三、文化内涵

1. 乐舞制度映射:唐代设教坊、梨园专门管理乐舞,玉舞人常作为赏赐品或陪葬品,反映"十部乐"等宫廷乐舞制度。玄宗时期玉舞人造型尤显丰腴之美。

2. 丝绸之路影响:部分持琵琶、击鼓的胡人玉舞人,明显受到中亚粟特文化影响。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天形象与玉雕存在视觉关联。

四、鉴别要点

1. 时代痕迹:真品表面有自然包浆,阴刻线底部可见砣具留下的断续痕迹。仿品常因电动工具使用导致线条过于规整。

2. 风格比对:需注意唐代独特的面相特征——丹凤眼、饱满额头与"三庭"比例,区别于汉代玉人的"臣"字眼造型。

扩展知识

唐代玉器制作归少府监管,重要玉器需经"玉作匠"三审。现存顶级玉舞人多为皇族墓葬出土,如唐禧宗靖陵曾发现水晶舞人佩饰。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剔地起突"技法,实源于唐代玉雕的高浮雕工艺。

收藏时需注意:1)唐代玉舞人高度多在3-8厘米之间,超过10厘米的立雕极为罕见;2)真品沁色自然渗透玉肌,作伪的酸蚀斑过于浮于表面;3)馆藏标准器可参考国家博物馆藏"唐白玉伎乐纹带板"。

本站申明:奇石百科为文玩收藏类百科展示网站,网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若有误或侵权请联系本站!
为您推荐
  • 和田玉貔貅吊坠翡翠作为一种融合传统玉石文化与翡翠工艺的饰品,近年来在收藏和佩戴市场中备受青睐。此类吊坠以和田玉为主体材质,辅以翡翠作为装饰或配饰,兼具玉石的温润质感与翡翠的翠绿色彩,形成独特的视觉和文
    2025-10-27 和田玉 7997浏览
  • 和田玉作为中国传统玉石文化的代表,因其温润的质地、独特的色泽和深厚的文化寓意,一直是珠宝首饰领域的珍贵材质。近年来,佩戴和田玉手镯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人们不仅关心其美观价值,更关注其对人体健康和运
    2025-10-27 和田玉 1195浏览
栏目推荐
  • 在和田玉的万千形态中,有一种独特而充满趣味的品类正悄然俘获藏家与时尚爱好者的心,它就是和田玉猕猴桃小方块手镯。这款手镯以其别具一格的造型、独特的玉质以及美好的寓意,成为了玉石市场上的一股清新之风,既保
    2025-09-27 和田玉 1906浏览
  • 和田玉籽料全部都有留皮吗和田玉作为中国四大名玉之首,其籽料因质地细腻、油润度高而备受推崇。在籽料的鉴别与收藏中,留皮是一个关键特征。那么,和田玉籽料是否全部都有留皮呢?答案是否定的。并非所有籽料都带皮
    2025-09-27 和田玉 8979浏览
  • 在玉石直播的浪潮中,揭阳姐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商业符号,已然成为和田玉线上交易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依托中国最大的玉石加工与集散地之一——广东揭阳阳美玉都的产业优势,这些主播们将传统的玉石交易与
    2025-09-27 和田玉 358浏览
全站推荐
  • 国画颜料如何调出杏色杏色作为国画中常见的暖色调,在花鸟、人物、山水等题材中都有广泛应用。其色相介于红与黄之间,具有明亮柔和的视觉效果。本文将从专业角度解析杏色的调制方法、颜料基理及应用技巧。一、杏色理
    2025-11-03 国画 7835浏览
  • 民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众多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家,他们将传统水墨语言与现代审美结合,对后世艺术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据文化部艺术研究中心与中国艺术档案馆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当代艺术家生平与
    2025-11-03 画家 323浏览
  • 当今书法家书法匾额当今书法家书法匾额作为一种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书法匾额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艺术表达和文化传承的体现,它融合了书法的精湛技艺和匾额的实用功能。随着时
    2025-11-03 书法 1296浏览
友情链接
底部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