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作为中国当代水墨画领域的代表性艺术家,近期创作持续聚焦于传统笔墨当代性转换的探索,其作品呈现出以下特征与突破:
1. 主题深化:历史与人文的哲思性表达
2023年推出的《文明史诗》系列延续其历史题材创作主线,通过《先民》《唐韵》等作品构建时空对话。画面采用纪念碑式构图,将青铜器纹样、汉画像石元素与抽象水墨肌理并置,在宣纸上实现考古学视角的文化层叠表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丝路记忆》组画,通过矿物颜料与水墨的叠加技法,再现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的视觉史诗。
2. 技法创新:材料实验与视觉张力
在2022-2023年的实验性作品中,冯远尝试将敦煌土、云母粉等综合材料介入水墨体系。《山河颂》系列采用"笔断意连"的皴擦笔法,结合金箔拼贴工艺,形成具有金属质感的山水意象。这种对传统"青绿山水"程式的解构,体现了其对宋代院体画与当代装置艺术的跨界思考。
3. 形式突破:空间叙事的当代转译
近期个展"时空镜像"(上海中华艺术宫,2024)展出《数字时代》三联画,首次引入数码投影互动装置。观众参与可触发画面中传统人物形象的动态变形,这种"活性水墨"概念拓展了卷轴画的观看范式,其技术实现与中国绘画"游观"理论形成有趣呼应。
4. 理论建构:笔墨语言的体系化探索
冯远在《中国美术》2023年第6期发表的《水墨的未完成性》一文中,系统阐述其"结构性笔墨"理论,主张将书法中的"飞白""屋漏痕"等笔法转化为空间构成元素。这一理论在《金石气象》系列中得到实践,画面中篆刻刀法般的笔触与负空间形成张力关系。
从艺术史维度看,冯远的创作呈现出"新文人画"之后水墨发展的第三种路径:既非完全颠覆传统笔墨体系,也不囿于形式主义实验,而是通过视觉人类学的方法重构东方美学叙事。其近期作品中"工意兼具"的技法特征,实际暗合北宋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艺术观,但在数字媒介层面打开了新的阐释空间。中国国家画院2023年度研究报告指出,这种创作方向可能预示着水墨艺术从"图像生产"向"文化编码"的范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