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课文导入设计可以从多角度切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1. 视觉冲击导入法
展示黄山"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奇石的实景照片或视频,配合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句,引导学生观察岩石形态特征。可补充地质知识:黄山花岗岩节理发育,经第四纪冰川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独特的球状风化景观,这类地貌在全球仅见于少数地区。
2. 文化传说切入法
讲述"黄帝炼丹"的黄山传说,引出"仙都"别称的由来。可拓展道教文化对黄山命名的文化影响,如七十二峰中"炼丹""浮丘"等名称均源于道教典故,体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明代万历年间编纂的《黄山志》详细记载了38处著名奇石的传说。
3. 艺术审美引导法
对比展示刘海粟、黄宾虹等艺术家的黄山题材作品,分析中国画"皴法"如何表现山石质感。可引入园林艺术中的"瘦、皱、漏、透"赏石标准,让学生思考黄山奇石与太湖石的审美差异。拓展黄山摩崖石刻文化,现存的历代题刻有近300处,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4. 地理特征探究法
呈现黄山地质演化示意图,说明1.28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形成花岗岩基,后经地壳抬升露出地表。对比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云南石林等不同岩石地貌,强调黄山"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景观分区特征。可穿插科考数据:黄山有34处典型球状风化景观,单体最大高度超50米。
5. 多感官体验法
播放松涛声、山泉声的环绕音频,朗读臧克家《黄山石》诗句,让学生闭眼想象云雾缭绕中的奇石景观。拓展黄山气象知识:年均云雾日达256天,特殊的湿度条件加速了生物风化作用,岩缝中黄山松的根系生长也是岩石裂隙扩大的生物因素。
6. 研学实践衔接法
展示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研学路线图,重点标注西海大峡谷、始信峰等典型观测点。提供我国首个岩石地貌国家标准《花岗岩地貌景观分类与命名》中的专业术语,如"石蛋""石柱""石堡"等分类,为后续课文中的奇石描述建立科学认知框架。
导入环节可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嵌入"用联想和想象描写景物"的写作训练要点,比如让学生现场描述屏幕上的"飞来石"形态,培养观察表达能力。注意关联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储备,如五年级学生已学习过《桂林山水》,可进行喀斯特地貌与花岗岩地貌的对比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