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钱币大样的尺寸因时期、钱局和钱文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主要特征和背景知识:
1. 洪武通宝大样
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铸造的“洪武通宝”大样直径可达26-28毫米,重量约3.6-4.5克。早期钱币受元代大钱影响,规格较大,后期逐渐标准化。
2. 永乐通宝大样
永乐时期(1403-1424)的钱币以小型为主,但部分大样直径约25-26毫米,可能与外贸需求(如郑和下西洋)相关,部分用于赏赐或东南亚流通。
3. 宣德通宝大样
宣德年间(1426-1435)铸量少,大样直径约24-26毫米,工艺精整,存世较少。
4. 弘治通宝大样
弘治后期(1488-1505)恢复铸钱,大样直径约26-28毫米,采用黄铜材质,钱文端庄。
5. 嘉靖通宝大样
嘉靖年间(1522-1566)推行“嘉靖通宝”折二、折三型大钱,折二钱直径约28-30毫米,折三钱更大,反映白银货币化前的尝试。
6. 万历通宝大样
万历时期(1573-1620)铸量增加,部分大样直径25-27毫米,背有“工”“户”等记局文字。
7. 天启、崇祯大样
明末天启(1621-1627)和崇祯(1628-1644)年间因财政紧张,出现杂铜钱和减重现象,但部分大样如“天启十一两”直径超40毫米,属折十型钱。
其他知识扩展:
明代钱币材质从青铜转向黄铜,嘉靖后黄铜成为主流。
钱文多楷书,部分大钱为宫廷书法家书写,如洪武钱文或出自詹希元。
大样钱多用于税收、军饷或特殊用途,与小平钱并行流通。
明代后期因私铸盛行,官方大样钱常被剪边或私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