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二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矿物学及语言学密切相关:
1. 字形关联:
- “玛” 从“玉”部,表明与玉石相关,古代“玉”泛指美石,“马”可能指纹理如马脑(古称玛瑙为“马脑”),或因其色泽如马肝色。
- “瑙” 从“玉”部与“巛”(象征纹理),强调其层状或带状花纹特征。
2. 历史渊源:
- 汉代典籍《说文》无“玛瑙”一词,但佛教传入后,梵语“अश्मगर्भ”(aśmagarbha,意为“马脑”)音译为“玛瑙”。唐代《本草纲目》记载其“色如马脑,故名”。
3. 矿物学特征:
- 玛瑙为隐晶质石英,属玉髓变种,因含铁、锰等金属氧化物形成同心层状纹带。古代以红、黄、白等色为贵,与“玉”文化中的色彩审美契合。
4. 文化象征:
- 佛教七宝之一,代表吉祥;民间认为可。汉代起用作印章、摆件,清代盛行雕琢“俏色”玛瑙工艺品。
5. 中外交流:
- 丝绸之路贸易中,西亚及印度玛瑙经西域输入中原,“玛瑙”名称可能融合了外来语与本土玉石分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