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命名确实源于新疆和田地区,但根据国家标准(GB/T 16552-2017《珠宝玉石名称》),"和田玉"已不再局限于地理产地概念,而是指以透闪石为主的玉石矿物集合体,无论产地是否在新疆。以下是关键知识点扩展:
1. 矿物学定义
和田玉主要成分为透闪石-阳起石类质同象系列矿物,透闪石含量需≥95%,硬度6-6.5,密度2.9-3.1g/cm³。这一矿物学标准使俄罗斯、青海、韩国等地出产的同类玉石也可称"和田玉"。
2. 主要产地分类
新疆料:包含和田、且末、若羌、玛纳斯等地,籽料以油性著称
青海料:格尔木产出,常见水线,透明度较高
俄料:贝加尔湖区域,白玉结构呈粥样特征
韩料:春川地区,多青黄色调
3. 品类细分
按产状分山料、山流水、籽料、戈壁料;按颜色分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等八种。新疆籽料因长期河水冲刷形成独特皮色与毛孔结构,市场价值最高。
4. 鉴定标准
鉴定证书仅标注"和田玉"不注明产地,需通过结构(毛毡状、纤维交织)、光泽(油脂光泽)、透明度(半透明)等特征综合判断。新疆籽料通常需附加皮色鉴定。
5. 文化地位
新疆和田玉开采史超7000年,先秦时期已作为"真玉"使用,《史记》载"于阗玉"为皇室贡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使用青海昆仑玉亦属和田玉范畴。
目前市场上90%的和田玉为青海与俄罗斯料,新疆优质籽料占比不足5%。消费者需注意:国家标准认可的多产地命名体系与民间"和田玉=新疆玉"的传统认知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