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鉴定结果显示正常,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一步分析:
1. 材质与工艺特征
正常古币需符合时代铸造工艺。例如:青铜币应有自然氧化层(红斑绿锈分布自然),银币呈现致密包浆;机制币需观察边齿压力是否均匀,手工铸造币则需留意浇铸痕、合范线等细节。明代以前钱币常见翻砂工艺导致的表面砂眼,清代机制币则需观察马齿、内齿的规整度。
2. 文字与图案辨伪
真币文字笔划挺拔有力,无重描或模糊现象。先秦刀布币文字多凌厉洒脱,唐宋钱文常见欧阳询、苏东坡等名家书风。需对比权威拓片,尤其注意"寳""通"等高频字的笔画特征,例如乾隆通宝"隆"字右下部应为"生"而非"缶"。
3. 重量与尺寸数据
需匹配《历代钱币尺寸重量图谱》标准。如五铢钱标准重量3.5-4克,超重可能含现代杂质;清代当十钱直径应在28mm±1mm范围,尺寸偏差超5%需警惕。
4. 声音与磁性测试
青铜币落地声音沉闷绵长(频率通常低于3000Hz),银币有清脆余韵。高铅声音哑滞,现代合金常有高频共振。磁吸附测试中,真品铜币应无磁性(除部分宋代铁钱)。
5. 微观痕迹鉴定
真品流通磨损自然,通常呈现"阶梯式"磨损(字口高处磨损轻于低处)。现代喷砂作伪的"锈蚀"在100倍放大镜下可见均匀颗粒,而自然锈蚀呈现层状结构,常伴土沁结晶。
特殊情况下需注意:清代云南牌坊锭等银币因含锑元素,表面可能呈现彩虹氧化;部分辽金钱币因采用"失蜡法"铸造,细节较模糊但仍应保持。建议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检测元素构成,正常铜币铅锡比例应符合古代冶金配比(春秋战国铜锡比约3:1,汉代降至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