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1907—2000)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佛教、社会活动家,其书法以清逸超然、禅意深邃著称,兼具文人书法的雅致与佛教文化的空灵。他的代表作及艺术特点如下:
1. 《心经》书法作品
赵朴初多次书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楷书或行楷为主,结体疏朗,笔法圆融,墨色淡雅。他将佛教的"无住生心"理念融入线条,笔画间透出静谧的禅意,堪称佛教书法经典。故宫博物院、中国佛教协会均藏有其《心经》墨宝。
2. 《忍辱波罗蜜》对联
其行书对联"忍辱波罗蜜,慈悲观世音"广为流传,用笔柔中带刚,取法颜真卿的浑厚,又融合二王的飘逸。此作体现了他的佛教修行理念,线条如"屋漏痕",彰显"中道"美学。
3. 《为周总理逝世题诗》
1976年创作的"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诗轴,以颜体为基,字势开张,饱含家国情怀。枯笔飞白处尤见悲怆,是当代文人书法的典范,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4. 佛教寺院题匾
赵朴初为各地寺院题写匾额众多,如九华山"大雄宝殿"、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等,字体庄严雍容,凸显"以书弘法"的使命感。此类作品多见榜书功力,结字稳健如"金刚杵"。
5. 手札与诗稿
其诗稿手札(如《滴水集》原稿)自然率真,章法错落有致,体现文人日常书写的"书卷气"。用纸多选宣纸或素笺,钤印讲究,常见"无尽意"斋号印。
延伸知识点:
赵朴初书法取法多元,早年受苏轼、米芾影响,晚年融入北碑笔意,形成"赵体"清峻风格。
他提出"书法即佛法"观点,强调"写字是修心",作品常见"计白当黑"的禅宗空间美学。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副主席,其理论著作《佛教与中国文化》对书法与宗教关系有深刻阐释。
赵朴初的书法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精神修持的外化,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