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玉石与人造玉石需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以下为专业方法及扩展知识:
1. 物理性质检测
- 硬度测试:天然玉石的莫氏硬度较高(如和田玉6-6.5,翡翠6.5-7),可用小刀划刻表面,人造玉石(如玻璃或树脂)通常硬度较低,易留划痕。
- 密度对比:天然玉石密度大于多数人造材料。例如翡翠密度约3.33g/cm³,可通过静水称重法测量,若数值明显偏低则可能为仿制品。
2. 光学特征观察
- 光泽差异:天然玉石呈现油脂光泽(和田玉)或玻璃光泽(翡翠),而人造材料光泽呆板,树脂仿制品常有塑料感。
- 透光性:用强光手电照射,天然玉石内部可见纤维交织结构或矿物包裹体,人造玉石可能出现气泡或均匀的流纹。
3. 结构分析
- 放大镜检查:天然玉石在10倍放大镜下可见矿物颗粒的天然排列,合成材料则可能显示模具痕迹或人工添加的染色剂堆积。
- 紫外荧光:部分人造玉石在紫外灯下发强蓝白色荧光(如注胶翡翠),而天然玉石通常无荧光或微弱荧光。
4. 热学与化学特性
- 触感温度:天然玉石导热慢,触摸初期有冰凉感,树脂或玻璃仿制品升温较快。
- 耐热性:加热针尖接触不起眼处,人造材料可能熔化并散发异味(如塑料味)。
5. 产地与市场常识
- 天然玉石通常有明确产地特征,如缅甸翡翠、新疆和田玉,若遇低价“完美无瑕”的玉石需警惕。
- 常见人造类型包括染色石英岩(冒充翡翠)、乳化玻璃(仿和田玉)及合成刚玉(假红宝石)。
6. 专业机构鉴定
最终确认需依赖实验室检测,如红外光谱分析矿物成分、折射率仪测量光学参数。正规鉴定证书(如NGTC)是权威保障。
天然玉石的稀缺性使其具有收藏价值,而人造玉石多为装饰用途。掌握这些方法可减少受骗风险,但市场造假手段不断升级,需持续学习最新鉴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