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的古董骗局通常利用消费者对“捡漏”心理的期待,结合伪造技术、话术和虚假信息进行欺诈。以下是常见的套路和扩展分析:
1. 地摊假货批量销售
骗子在古玩市场或夜市摆摊,声称是“老宅拆迁急售”或“祖传古董”,以低价吸引买家。实际多为工业仿制品,如做旧的青铜器、民国瓷、玉器等,成本仅几十元,却标价上千。常见手段包括:喷砂伪造铜锈、化学药剂腐蚀瓷器、高压锅蒸煮制造老玉沁色。
2. “国宝帮”式营销
以“小众收藏”“未被发现的珍品”为噱头,将低仿品包装成稀有文物,甚至伪造鉴定证书。例如,用树脂仿制“汉代玉凳”或“元青花”,搭配虚假的“专家鉴定报告”,利用消费者对专业术语的陌生行骗。
3. 拍卖会保证金骗局
虚假拍卖公司宣称能高价拍出“廉价古董”,要求卖家缴纳高额服务费、图录费或鉴定费(通常数万元),最终以“流拍”搪塞。这类公司常伪造拍卖记录,甚至租赁豪华场地营造正规假象。
4. 线上“老农卖宝”剧本
短视频平台常见身穿农民服饰的卖家,展示“挖地基发现的银元”“祖传字画”等,标价远低于市场价。实际为团队作案,银元是电镀仿品,字画使用老宣纸印刷做旧,配合刷评论制造抢购假象。
5. 假“海外回流”陷阱
声称古董为“日本回流”“欧洲旧藏”,利用国人对外来品的信任感。例如,将新仿的景泰蓝贴上外文标签,或编造二战士兵带回中国的故事。这类骗局常伪造海关文件或收藏清单。
6. “以假换真”调包计
藏家携带真品鉴定时,不良鉴定机构或商家趁其不备调包,返还高仿品并谎称“不值钱”。多针对瓷器、印章等小件,作案过程隐蔽性强。
7. 虚假出土文物
伪造“工地刚挖出”的铜钱、陶俑,表面沾染泥土,甚至雇佣托儿现场争夺购买。实际上,泥土为胶水粘合,铜钱是翻砂铸造的赝品,利用人们对“新鲜出土”的盲目信任。
8. “修复件”伪装完整品
将残缺古董修补后冒充完整器出售,如用树脂填补碎裂的唐三彩,或嫁接不同瓷器的部件拼凑成“稀世珍品”。专业检测需用紫外线灯或放大镜观察接痕。
深度解析:
造假技术迭代快,例如3D扫描复刻、激光雕刻仿款等手段已难以凭肉眼识别。
法律漏洞:国内对古玩交易默认“眼力自负”,除非能证明卖家明知是赝品仍虚假宣传,否则难追责。
防范建议:坚持第三方机构检测(如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避免轻信“故事”;高价物品要求碳14或热释光等科学检测。
古董收藏需牢记“一分钱一分货”,真正的捡漏在正规市场几乎不存在,低价背后往往是精心设计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