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奇石百科,专注于文玩收藏类百科知识解答!
当前位置:奇石百科 >> 陶瓷知识 >> 瓷器 >> 百科详情

古陶瓷器釉分类及施釉方法

2025-06-29 瓷器 责编:奇石百科 9192浏览

古陶瓷器釉的分类及施釉方法

古陶瓷器釉分类及施釉方法

一、釉的分类

1. 按化学组成分类

- 石灰釉:以氧化钙(CaO)为主要熔剂,透明度高,适合单色釉或彩绘。宋代青瓷、定窑白瓷多使用此类釉。

- 长石釉:以钾、钠长石为熔剂,硬度高,光泽强,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广泛使用。

- 铅釉:以氧化铅(PbO)为助熔剂,熔点低,流动性强,汉代绿釉陶、唐三彩及明清低温彩釉均属此类。

- 灰釉:草木灰与瓷石配比制成,含多种金属氧化物,宋代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釉即为此类代表。

2. 按烧成温度分类

- 高温釉(1200℃以上):如青花釉、龙泉青釉,釉面坚硬致密。

- 低温釉(800-1100℃):如唐三彩、矾红彩,色彩鲜艳但易磨损。

3. 按釉面效果分类

- 透明釉:如白釉、影青釉,显露胎体质感。

- 乳浊釉:如钧窑的月白釉,因含磷酸钙或二氧化锡而呈失透状。

- 结晶釉:釉内析出晶体,如建窑曜变天目釉的星斑效果。

- 裂纹釉(开片):如哥窑“金丝铁线”,因胎釉膨胀系数差异形成。

二、施釉方法

1. 浸釉:将坯体浸入釉浆中快速取出,适合器形规整的碗、盘,釉层均匀。

2. 刷釉:用毛笔或刷子涂刷,适用于局部上釉或补釉,如明代五彩器的细节处理。

3. 喷釉:通过竹筒或现代喷将釉雾化喷洒,常见于大型器物或需要渐变效果的瓷器。

4. 荡釉:将釉浆倒入器内摇晃后倒出,多用于瓶、罐内壁施釉。

5. 浇釉:从坯体上方倾泻釉浆,用于大件或厚釉器物,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即通过多次浇釉形成。

6. 蘸釉与点釉结合:唐三彩采用分区施釉,先浸釉再点彩,烧制后形成流淌交融的效果。

扩展知识

釉料配制:古代釉料常含天然矿物(如紫金土、釉灰),现代则通过化学配比精确控制成分。

施釉厚度:宋代汝窑釉层约0.5-1mm,而龙泉窑厚釉可达2mm以上,烧成后呈现玉质感。

窑变现象:钧釉因铜、铁元素的还原气氛随机变化,形成“霞紫”“天青”等色,属不可控艺术效果。

本站申明:奇石百科为文玩收藏类百科展示网站,网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若有误或侵权请联系本站!
为您推荐
  • 爱好瓷器古代人物插画设计,是将中国传统陶瓷工艺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领域。这一方向不仅需要掌握瓷器制作的基本知识,还需要深入理解古代人物画的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设计元素、技法解析、文化传
    2025-10-25 瓷器 3489浏览
  • 在艺术品收藏领域,明朝官窑瓷器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巅峰代表,其市场价值受多重因素影响,尤其在拍卖市场上,过亿级成交的案例屡见不鲜,引发广泛关注。要判断明朝官窑瓷器是否值得投
    2025-10-25 瓷器 2595浏览
栏目推荐
  • 明初期青花瓷器双鱼盘明初期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座高峰,其精湛的工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世人推崇。其中,双鱼盘作为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不仅展现了明代青花瓷的烧造水平,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
    2025-09-29 瓷器 6847浏览
  • 瓷器鉴定专家李宗扬在中国璀璨的文物鉴定领域,瓷器鉴定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这一专业领域中,李宗扬先生无疑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权威专家。他以其深厚的学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中国古代瓷器的独到见解,
    2025-09-29 瓷器 1471浏览
  • 近年来,随着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宋代瓷器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代表,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屡创高价,成为收藏界与投资者瞩目的焦点。宋代瓷器以其典雅简约的造型、纯净莹润的釉色以及高超的烧制技艺,展现
    2025-09-29 瓷器 4293浏览
全站推荐
  • 家里能摆放什么瓷器人物瓷器人物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艺术性、观赏性与文化内涵于一体,广泛应用于家居装饰、收藏及空间氛围营造。无论是明清时期的文人瓷像,还是现代艺术创作的陶瓷雕塑,瓷器人
    2025-10-27 瓷器 5087浏览
  • 玺德隆绿松石加工是近年来在玉石雕刻与珠宝加工领域迅速崛起的专业品牌,专注于绿松石的精细化加工与艺术化设计。作为绿松石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其加工技术不仅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华,也融合了现代科技与市场需求。
    2025-10-27 绿松石 8258浏览
  •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快手作为中国用户量庞大的社交电商入口,逐渐成为玉石类商品交易的新兴渠道。和田玉作为传统珠宝玉石中的瑰宝,其在快手平台的销售模式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平台政策、交易流
    2025-10-27 和田玉 8562浏览
友情链接
底部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