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灯(紫外线灯)是古瓷器鉴定的辅助工具之一,主要通过观察瓷器在紫外光下的荧光反应来推断其年代、胎釉特征及修复痕迹。以下是具体应用及注意事项:
1. 新老瓷器的荧光差异
老瓷釉面:多数古代瓷器(尤指明清以前)的釉料含天然矿物成分,釉面经长期氧化后,在紫光下常呈现温和的暗黄色或灰绿色荧光,或无荧光反应。这是因为釉层老化后,石英等成分的晶体结构发生变化。
新仿瓷器:现代釉料常含化学增白剂或荧光剂,紫光照射下可能出现刺眼的亮蓝色或紫色荧光。但需注意,部分高仿品会刻意避免添加荧光物质,需结合其他特征判断。
2. 釉层修补痕迹识别
修复过的部位(如补釉、接底)因使用现代胶水或化学材料,在紫光下通常显现不规则亮斑或荧光边界。例如环氧树脂会发出强蓝白色光,与老釉的微弱荧光形成对比。
3. 胎体与釉面结合的观察
老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因自然老化,荧光反应较均匀;新仿品可能出现釉面与胎体荧光断层,即釉层边缘荧光强烈而胎体无反应,提示人工做旧。
4. 特殊瓷类的荧光特征
低温彩瓷:如明代五彩、粉彩的彩料含铅,老化后可能呈现局部荧光脱落或点状暗斑。
青花瓷:元代青花釉下钴料经氧化后荧光弱,而新仿青花的合成钴料可能发亮蓝光。
单色釉:宋代钧窑的乳浊釉通常无荧光,清代郎窑红的铜釉可能因氧化出现零星红褐色荧光。
5. 注意事项
环境干扰:避免在含荧光剂的清洁剂或塑料背景下操作,防止误判。
光源选择:建议使用365nm波长紫外灯,395nm灯易产生过多环境光干扰。
综合鉴定:紫光灯仅作为辅助手段,需结合胎质、器型、纹饰等综合分析,避免单一依赖荧光判断。
扩展知识:紫外线检测原理基于物质对紫外线的吸收与再发射特性。古代釉料中的钙、镁等元素在长期风化后形成稳定化合物,荧光反应弱;而现代化学釉料中的稀土元素(如铕、钆)或有机粘合剂会导致强烈荧光。此外,不同窑口的釉料差异(如景德镇瓷土与龙泉瓷土的含铁量不同)也会影响荧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