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史源远流长,代表性作品涵盖绘画、书法两大门类,以下按历史脉络梳理重要作品及相关延伸知识:
一、书法领域
1. 魏晋时期
-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天下第一行书",提按转折的韵律与"中和之美"体现晋人风骨。现存为唐代冯承素摹本,真迹据传随葬唐太宗昭陵。
- 王献之《中秋帖》: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并称"三希",笔势连绵的"一笔书"开创狂草先河。
2. 唐代
-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楷书典范,"险劲"结体与严密法度成为后世馆阁体模板。
- 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枯笔飞白中蕴含悲愤情绪,打破"二王"优雅传统。
- 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狂草双璧,前者"锥画沙"笔法,后者"惊蛇走虺"的时空节奏影响徐渭、傅山。
3. 宋代
-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欹侧结字与墨色变化折射"尚意"书风。
- 米芾《蜀素帖》:绞转笔法与"八面出锋"在丝织物上极致呈现,章法如"狮子搏象"。
二、绘画领域
1. 人物画
- 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高古游丝描"与"传神论"实践,大英博物馆藏本为唐代摹本。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风俗画巅峰,采用"散点透视"展现汴京繁华,暗藏漕运危机等社会隐喻。
2. 山水画
- 范宽《溪山行旅图》:雨点皴塑造巍峨主峰,台北故宫"镇院三宝"之一。
-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代文人画代表,"浅绛山水"技法与"三段式"构图影响四王画派。
3. 花鸟画
- 宋徽宗《瑞鹤图》:工笔设色与诗书画印结合,瘦金体题跋展露皇室审美。
- 徐渭《墨葡萄图》:明代大写意典范,"泼墨"技法与题诗"笔底明珠无处卖"抒发愤世之情。
三、理论关联
谢赫《画品》提出"六","气韵生动"成为千年品评标准。
董其昌"南北宗论"划分文人画与院体画,实则建构文人话语体系。
四、物质载体演变
早期绘画多绢本(如《韩熙载夜宴图》),元代后宣纸普及促进水墨表现。书法从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迎来创作高峰。
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等融合金石趣味,潘天寿"强其骨"理论延续传统笔墨生命力。当代则面临数字媒体冲击与本土语言重构的双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