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颜色体系丰富而独特,既有传统颜料分类,也包含用色理念。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传统矿物颜料
以天然矿石研磨而成,色相沉稳厚重,如石青(分头青、二青、三青)、石绿(头绿、二绿、三绿)、朱砂、赭石、雄黄等。这些颜料覆盖力强,多用于工笔画重彩表现。
2. 植物性颜料
提取自植物汁液或花卉,透明度高,如花青(蓼蓝制)、藤黄(海藤树汁)、胭脂(红花萃取)。常与矿物颜料叠加使用,形成透叠效果。
3. 墨色体系
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通过水墨浓淡表现物象层次。生宣上的渗化效果可产生千百种灰色调。
4. 金属颜料
金箔、泥金、银朱等,多用于佛画或宫廷题材,需配合胶矾水固定。唐代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便大量使用金碧技法。
5. 近代合成颜料
现代画家会结合国画专用化学颜料,如曙红、钛白等,拓宽色域但保持传统韵致。
6. 设色哲学
南朝谢赫"六法"提出"随类赋彩",强调意象用色而非写实。文人画更重墨色意境,如八大山人以墨代色;宫廷绘画则追求富丽堂皇的装饰性色彩。
7. 地域特色
敦煌壁画采用西域传入的密陀僧、青金石;岭南画派受西洋影响色彩明快;海派画家任伯年融合水彩技法。
当代岩彩画复兴了矿物颜料传统,将天然晶体、云母等纳入色谱,形成更为丰富的肌理效果。中国画的色彩应用始终在守正与创新间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