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出现"爆砂"现象(也称"跳砂"或"吐砂")在特定情况下属于正常工艺特征,但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其性质。以下是专业分析:
1. 原料特性决定
紫砂矿料中普遍存在天然云母、石英等刚性矿物颗粒。高温烧制时(尤其是高于1100℃),这些颗粒因膨胀系数与基泥差异可能导致局部崩裂,形成针尖大小的砂孔。朱泥类高收缩泥料更易出现,属泥料本质特性。
2. 工艺合理性判断标准
微观爆砂(直径<0.5mm)呈星点状分布,表面触感平整不影响使用
集中于壶身高温区(如壶嘴、壶盖等烧结最强处)
壶体结构无贯通性裂纹,渗水测试无异常
3. 非正常爆砂的警示特征
爆砂孔洞边缘锐利或有放射状裂纹
伴随明显釉化或颜色异常(可能添加玻璃水等化工料)
大面积连续性爆砂(暗示练泥时杂质未除净)
4. 现代工艺的改进措施
优质制壶会通过以下手段控制爆砂:
60目以上筛网除杂
陈腐时间延长至6个月以上促进矿物均化
采用阶梯式升温烧制曲线(如先950℃氧化烧,再升至目标温度)
5. 使用与养护建议
正常爆砂壶建议:
首用前以普洱茶汤煮沸30分钟填补气孔
避免骤冷骤热(温差>80℃易扩大砂孔)
定期用茶巾擦拭可促进表面包浆覆盖
明清古壶普遍存在爆砂现象,民国程寿珍等名家作品亦常见,现代黄龙山四号井深井料因矿物丰富仍保留此特征。但机车壶若出现爆砂往往伴随胎体松散,需谨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