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历程绵延数千年,种类繁多,体系庞杂,现按历史阶段和货币类型分类概述如下:
一、先秦时期(夏商周至秦统一前)
1. 自然货币
- 夏商时期:以海贝、骨贝、石贝为主,《尚书·盘庚》记载"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穿孔贝币可证。
- 商晚期:出现铜仿贝,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雏形。
2. 布币体系
- 流通于三晋地区:
- 空首布(西周-春秋):耸肩空首布(山西侯马出土)、平肩弧足空首布
- 平首布(战国):方足布(安阳布)、尖足布(邯郸布)、圆足布(离石布)
- 铭文多纪地名,如"梁正尚金当寽"记载魏国计量单位。
3. 刀币体系
- 齐刀:六字刀"齐建邦长法化"为田齐开国纪念币,重约40克。
- 燕刀:"明刀"出土量最大,有磬折、弧背等版别。
- 赵刀:形体较小,称""或"邯郸刀"。
4. 圜钱与楚币
- 秦国圜钱:早期"一铢重一两"圜钱采用铢两制。
- 楚蚁鼻钱:铜质鬼脸钱流通于江淮流域,配以黄金版"郢爰"(安徽寿县出土最多)。
二、秦汉时期
1. 半两钱
- 秦半两:直径3-3.6厘米,重8-12铢(约5-8克),"货币王室"政策下出现地方私铸。
- 汉半两:吕后二年(前186年)推行"八铢半两",文帝时更铸"四铢半两"(河北满城汉墓出土标准器)。
2. 五铢钱时代(前118年-621年)
- 上林三官钱:汉武帝元狩五年确立标准,含铜量70%-80%,外廓设计防锉边。
- 三国 variants:
- 蜀汉"直百五铢"(成都出土)
- 东吴"大泉当千"(南京江宁出土)
- 北周五铢(西安出土)
三、唐宋变革期
1. 开元通宝(621年)
- 欧阳询书体,首创"通宝"制,每十文重一两("钱"成为重量单位),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鎏金钱。
2. 两宋钱币高峰
- 年号钱制度化:北宋"淳化元宝"御书三体(真行草),南宋"建炎通宝"对钱盛行。
- 铁钱区:四川交子产生与嘉定铁钱(折十大钱重28克)直接相关。
- 钞版遗存:南宋"行在会子库"铜版现藏国家博物馆。
四、元明清时期
1. 纸币实验
- 元中统元宝交钞:现存最早竖式纸币实物(1287年),桑皮纸印制。
- 大明宝钞: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宁波曾出土"一贯"残钞。
2. 银两制与机制币
- 嘉靖通宝:云南铸镇库大钱(直径58厘米,重41.5公斤)。
- 光绪元宝:广东钱局1889年首铸龙洋,含银量90%。
专题补充
1. 钱范技术
汉代石范(山东临淄出土)→唐宋母钱翻砂法(《天工开物》记载工艺)。
2. 通货紧缩案例
- 王莽"六泉十布":小泉直一至壮泉四十的复杂换算导致经济崩溃。
- 咸丰大钱:当千大钱重约70克,不足值引发恶性通胀。
3. 西域货币交流
新疆突骑施钱(粟特文与汉文合璧)、西藏"桑松果木"银币反映民族货币文化。
中国古代钱币的形制演变反映了商品经济规模、冶金技术进步和政权控制力的变迁,从商周时期的称量货币到明清的银钱并行,构成了完整的货币发展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