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币回收骗局在收藏市场中屡见不鲜,骗子通常利用藏家对古钱币价值认知不足或急于变现的心理实施诈骗。以下是常见手法及防范要点:
1. 虚假高价收购
骗子以高于市场数倍的价格为诱饵,宣称“稀缺币种”“国家回收”等虚假信息,要求藏家支付“鉴定费”“保证金”或“手续费”。实际上,钱币可能为仿品或普通品相,支付费用后对方立即失联。
2. 假鉴定机构合作骗局
诱导藏家将钱币送至指定“权威机构”鉴定,收取高额费用后,出具虚假报告称钱币为赝品或价值极低,再以低价收购。这些机构往往无正规资质,与回收公司实为同一团伙。
3. 调包计
在时,借查看钱币之机用仿品调换真品,尤其针对高价古钱。手法隐蔽,多针对老年藏家或缺乏经验的卖家。
4. 伪造拍卖陷阱
谎称可代为拍卖至海外或高端平台,收取“图录费”“宣传费”,最终流拍或虚构买家,要求藏家不断追加费用。此类骗局常伪造拍卖资质证书。
5. 虚假身份伪装
冒充博物馆、央企人员或资深藏家,通过伪件、社交媒体包装骗取信任,再以“内部渠道回收”为由要求预付费用。
扩展知识:
真伪鉴别要点:古钱币需观察包浆(自然锈色分布)、文字风格(与时代特征是否吻合)、边齿工艺(机制币的齿痕细节)。
正规交易渠道:建议通过国有文物商店、有资质的拍卖行或权威平台(如中国嘉德、西泠拍卖)交易,避免私下交易风险。
法律依据:依据《文物保护法》,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私下买卖可能涉嫌违法。清代以后普通钱币可合法交易,但需保存来源证明。
防范建议:
交易前查阅《中国古钱大集》等权威目录了解市场价格;要求对方提供实体店信息并实地考察;拒绝任何形式的预付款;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担保交易。
收藏市场鱼龙混杂,保持理性判断是关键,切勿轻信“一夜暴富”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