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彩油画棒雏菊绘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重彩油画棒的特性(如叠色、混色、覆盖力强等),掌握厚涂、刮画等基本技法。
- 学习雏菊的结构特征(花瓣呈放射状排列,花心饱满,叶片锯齿状边缘)。
2. 审美与表现:
- 通过色彩对比(如黄白花瓣与绿色叶片的互补关系),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 运用油画棒的厚重质感表现花瓣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花瓣的层次叠加(从中心向外由厚到薄)、背景与主体的虚实处理。
难点:避免色彩混合过脏(需控制用笔力度和涂色顺序),叶片纹理的自然刻画。
三、教学准备
1. 材料工具:
- 重彩油画棒(建议24色以上,白色、黄色、绿色为高频色)。
- 素描纸或卡纸(300g以上厚度防渗透)、棉签(用于柔和过渡)、牙签(刮画细节)。
2. 参考资料:
- 高清雏菊照片或实物标本,梵高《向日葵》局部(类比花瓣笔触)。
四、教学过程
1. 观察与起稿(10分钟)
- 引导学生分析雏菊形态:圆心对称结构,每片花瓣长短不一,注意透视(侧视花朵的椭圆形变形)。
- 铅笔轻勾轮廓,强调构图饱满(花朵占画面2/3,留出叶片伸展空间)。
2. 上色与技法示范(30分钟)
- 花心:用深黄油画棒厚涂打底,趁未干时点染赭石色表现。
- 花瓣:从根部向尖端由白色渐变淡黄(侧锋轻扫),边缘可用刮刀提亮高光。
- 叶片:深绿铺底,叠加草绿和橄榄绿,牙签划出叶脉(刮画法)。
3. 背景处理(15分钟)
- 虚化背景:用灰色或淡蓝平涂后手指晕染,突出主体。
- 可选肌理效果:在未干底色上撒盐(模拟自然斑点)。
五、拓展知识
1. 油画棒发展史:
- 起源于20世纪初的日本,原名“油性粉彩”,改良后增加蜡含量以提高附着力。
2. 艺术鉴赏联系:
- 可对比莫奈的《睡莲》系列,分析印象派色彩分割与油画棒点彩技法的共通性。
六、作业评价标准
色彩层次(是否体现花瓣的透明感)、构图完整性(疏密关系)、技法多样性(如刮画使用)。
七、常见问题解决
画面易脏:建议先涂浅色后叠深色,避免反复揉擦。
花瓣呆板:示范“错位叠压法”,避免机械排列。
教学可结合户外写生,让学生观察真实光影对花瓣颜色的影响(如逆光时的花瓣边缘透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