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老鹰",又名"老鹰抓鸡",位于黄山北海景区清凉台附近,是黄山花岗岩象形石的代表作之一。这块奇石高约15米,状如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头部前探,鹰喙锐利,双翼微张,底部岩石呈倾斜状,仿佛即将俯冲觅食。其逼真形态源于第四纪冰川运动对花岗岩的切割,配合风化侵蚀形成的垂直节理与水平裂隙,最终塑造出这幅天然雕塑。
从地质学角度分析,"老鹰石"属于黄山典型的球状风化花岗岩地貌。岩石中的石英与长石晶体因差异性风化形成凹凸纹理,头部因矿物成分更坚硬得以保留细节,而"羽翼"部分的层状剥落则显示出亿万年的风化序列。在晨昏时分,当云雾缭绕时,岩石在逆光中会形成"雾鹰"奇观,这是黄山四绝中"云海烘托象形石"的经典案例。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黄山日记》中曾记载:"有石如鹘立,昂首欲搏,凛凛有生气。"清代画家石涛更以此为原型创作《黄山八胜图》之一。现代地质测量显示,该岩石倾角达65度,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其平衡结构见证了地质构造运动的精妙。黄山气象站观测数据表明,该区域年均雾日达256天,水汽侵蚀速率约0.3毫米/百年,这种缓慢的雕琢过程仍在持续改变岩石形态。
从文化寓意看,"老鹰石"被赋予"搏击长空"的象征意义,与周边"猴子观海"、"梦笔生花"等奇石共同构成黄山天然雕塑博物馆。植物学家注意到,岩石缝隙中生长的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与地衣共生形成的生物风化作用,也是塑造细部形态的重要因素。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报告特别指出,这类象形石是研究地球表面演化过程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