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玉器被视为神圣的器物,其地位远超一般物质。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人的宇宙观、宗教观和社会价值观。
首先,玉器与天地沟通的媒介作用尤为突出。《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古人认为玉具有通灵特性,能沟通人神。祭祀时使用的琮、璧等玉礼器,其造型多象征天圆地方,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用享于神"的记载,而玉器正是重要的祭祀用品。
其次,玉的物理特性被赋予道德内涵。《说文》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将玉的温润、缜密等特性比附为仁、义、智、勇等儒家品德。这种"以玉比德"的思想在《礼记·聘义》中有系统阐述,使玉器成为道德教化的载体。汉代玉衣的丧葬制度,更将这种观念推向极致。
从考古发现来看,红山文化的玉龙、良渚文化的玉琮等早期玉器,多出土于祭祀遗址或贵族墓葬,表明玉器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具有神圣属性。商代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包含礼器、仪仗等类别,显示玉器在宗教政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玉材的选择也体现神圣性。《山海经》记载玉产于昆仑神山,这种产地神话赋予玉器神秘色彩。和阗玉因质地纯净成为皇室专用,《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巡求玉的故事,反映古人对优质玉材的追求。
此外,玉器的制作工艺充满宗教意味。治玉过程中的"切磋琢磨"被赋予修身含义,《诗经·卫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由此而来。汉代的金缕玉衣制度,更将玉器的神圣性推向巅峰,认为玉能保持尸身不腐。
玉器的神圣性还体现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周礼》规定不同等级使用玉器的形制、尺寸有别,如"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这种制度延续至清代,乾隆时期制定的《钦定大清会典》仍详细规定各级官员用玉的规范。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玉器从神权象征逐渐演变为王权标志。良渚文化的玉钺是军权象征,商周时期的玉圭是身份凭证,汉代玉玺成为皇权信物。这种转变过程,正是中国古代社会权力结构变化的物化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