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史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演变的重要学科,葛路的《中国画论史》是这一领域的经典著作。以下是其核心内容及重点笔记的梳理,并结合相关理论延伸:
一、先秦至汉魏南北朝时期
1. 哲学基础与萌芽
- 先秦儒家提出“绘事后素”(《论语》),强调绘画的道德教化功能;道家“解衣般礴”(《庄子》)则倡导艺术创作的自由状态。
-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奠定人物画理论核心,其《论画》是中国最早的系统画论。
2. 谢赫《画品》的划时代意义
- “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成为后世品评标准,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提出“澄怀味象”“山水以形媚道”,将玄学与绘画结合。
二、隋唐五代时期
1. 分科理论与技法成熟
-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提出“书画同源”“意存笔先”,强调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
- 荆浩《笔法记》以“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发展谢赫理论,注重山水画的笔墨意境。
2. 美学范式转型
-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启文人画传统,五代徐熙“野逸”与黄筌“富贵”风格对立,反映宫廷与士大夫审美差异。
三、宋元时期
1. 文人画理论体系化
- 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明确倡导写意精神,郭熙《林泉高致》提出“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及“可游可居”的山水观。
- 赵孟頫“书画同源”实践以书法入画,倪瓒“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标志士人画成熟。
2. 理学与绘画的交融
- 理学“格物致知”影响宋代院体画的写实风格(如《宣和画谱》),而元代“士气说”则转向主观表达。
四、明清时期
1. 流派争论与理论总结
- 董其昌“南北宗论”构建文人画正统谱系,推崇南宗“顿悟”;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提出“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个性与造化结合。
- 恽寿平“没骨法”复兴色彩表现,邹一桂《小山画谱》系统总结花卉技法。
2. 金石学与绘画革新
- 清代金石学兴起促使“金石画派”形成,赵之谦、吴昌硕以篆隶笔法入画,推动近代写意花鸟发展。
延伸思考
跨文化比较:谢赫“六法”与西方瓦萨里“素描色彩论”的差异反映中西艺术思维分野。
当代价值:传统画论中的“意境”“笔墨”概念仍影响现代水墨实验,如吴冠中对抽象笔墨的探索。
文献互证:需结合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汤垕《画鉴》等补充画史细节。
葛路的论述注重历史脉络与理论深度,强调画论与社会思潮、哲学观念的互动。研究中可进一步关注敦煌画论、民间画诀等非正统文本,以拓展对传统绘画认知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