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古董字画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材料、操作手法等因素,以延缓老化、防霉防蛀、避免物理损伤。以下是系统化的保存建议:
1. 温湿度控制
理想环境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50-60%。湿度过高易滋生霉菌,过低会导致纸张脆化。可使用恒温恒湿设备,或在储藏柜放置硅胶干燥剂(需定期更换)。注意避免空调直吹或靠近暖气片。
2. 避光措施
紫外线会使颜料褪色、纸张变黄。建议采用LED无紫外线光源照明,展示时照度不超过50勒克斯。长期存放应将字画卷起用无酸纸包裹,置于不透光檀木匣或专用书画柜中。
3. 防虫防霉处理
传统樟木箱含天然樟脑,但现代更推荐使用无味防虫剂(如除虫菊酯类)。每隔半年检查一次,若发现霉斑,可用脱脂棉蘸微量乙醇(75%浓度)轻拭,严重时需专业修复。
4. 装裱与收纳规范
老裱不宜轻易重装,破损处需找专业修复师使用淀粉浆糊修补。收纳时宣纸类作品需“松卷”,两端加硬质轴头;绢本应平放避免折痕。切忌使用塑料密封,可选用无酸囊匣并内衬中性pH棉布。
5. 定期检查与维护
春秋季各检查一次,注意观察色彩变化、虫蛀痕迹。库房需配备温湿度计并做记录。展示悬挂时间不宜超过3个月,轮换时让作品“休养”同等时长。
补充知识:明清时期流行的“启功式装裱”采用多层宣纸托底,能有效缓冲环境变化;而宋代“宣和装”的绫锦包首设计对画心保护更全面。现代博物馆还采用惰性气体填充技术,但成本较高。处理明代以前绢本时需特别注意,老化丝纤维强度极低,移动时需用棉质手套和辅助背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