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678—747)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其隶书作品虽不似行书《李思训碑》《麓山寺碑》那般广为人知,但在唐代隶书复兴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关于李邕隶书书法作品的详细分析:
一、李邕隶书的艺术特征
1. 融合篆隶笔意
李邕隶书脱胎于汉隶,但吸收了篆书的圆转笔法,线条浑厚凝重,如《叶国重碑》中的横画起笔藏锋,收笔顿挫分明,带有汉代《张迁碑》的方整气息,又融入唐代特有的装饰性波磔。
2. 结体开张雄健
其隶书结构突破汉隶扁平体势,纵向取势明显,中宫紧结而撇捺舒展,如《李秀碑》中"崇""岳"等字,竖向笔画的拉伸增强了视觉张力,体现盛唐气象。
3. 章法虚实相生
碑刻作品行列疏朗,字距大于行距,与汉隶传统一脉相承,但通过单字大小错落产生节奏感,如《端州石室记》的布局可见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空间处理。
二、历史语境中的隶书实践
唐代隶书复兴以玄宗朝为高峰,李邕与史惟则、韩择木并称"唐隶四家"。其创新在于:
复古中的突破:虽追摹蔡邕《熹平石经》的典范性,但加入行书笔势,如"蚕头雁尾"的波画中可见挥运的连贯性。
碑碣体制的影响:唐代丰碑巨制盛行,李邕隶书适应大型刻石需求,字体放大后仍保持笔力通透,得益于其对凿刻工艺的深刻理解。
三、作品真伪与存世情况
1. 公认隶书碑刻
- 《叶有道碑》(开元五年):典型"唐隶"风貌,现存拓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 《娑罗树碑》(开元十一年):笔势飞动,惜原石早毁,有宋拓本传世。
2. 争议作品辨伪
《李思训碑》虽有隶书题额,但正文为行书;《卢正道碑》隶书部分可能为后人补刻,需比对《金石萃编》等文献考据。
四、对后世的影响
1. 唐代典范意义
李邕隶书与徐浩楷书共同构成唐代"崇王(羲之)之外"的另一种经典,宋徽宗瘦金体中的隶书笔意可溯及其影响。
2. 清代碑学重启
乾嘉学派发掘唐隶价值,何绍基临《李秀碑》时特别推崇其"篆籀气",成为碑派书法的重要资源。
如需进一步研究,可参看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卷》对李邕书法分期论述,或比较同期《石台孝经》(玄宗隶书)的风格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