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收藏名录表涵盖丰富品类,按材质、形制、年代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型:
一、按材质分类
1. 铜钱
- 主体为青铜、黄铜、白铜(如明代嘉靖通宝白铜钱)。
- 含锡、铅等合金比例影响钱币色泽与耐久性,如汉代五铢钱锡含量较高。
2. 铁钱
- 宋代四川路铁钱、清代咸丰宝陕局铁钱等。
- 易锈蚀,存世品相好的较少。
3. 金银钱
- 唐代开元通宝金银赏赐钱、清代宫廷造金质同治通宝。
- 多用于宫廷赏赐或纪念,非流通货币。
4. 其他材质
- 铅钱(如五代楚马殷铅钱)、陶钱(冥币)、贝币(商周时期原始货币)。
二、按形制分类
1. 布币
- 春秋战国时期三晋地区流行,形似农具“镈”,如空首布、平首布。
2. 刀币
- 齐燕赵等国使用,如齐大刀、燕明刀,刀身铭文多为铸地或纪重。
3. 圜钱
- 圆形圆孔(战国秦半两)→圆形方孔(秦半两定型,影响后世两千年)。
4. 蚁鼻钱
- 楚国铜贝,形似鬼脸,俗称“鬼脸钱”。
5. 纸币雏形
- 宋代交子、元代宝钞(现存实物极少)。
三、重要历史时期钱币
1. 秦汉
- 秦半两(首次全国统一货币)、汉五铢(使用达739年,中国最长寿钱币)。
2. 唐代
- 开元通宝(终结“铢两制”,开创“宝文钱”体系)。
3. 宋代
- 年号钱盛行(如宣和通宝),出现对钱(成对铸造,文字风格互补)。
4. 明清
- 永乐通宝(国际硬通货)、咸丰大钱(通货膨胀产物,当百、当千罕见)。
四、特殊品类
1. 非流通钱
- 压胜钱(吉语钱、生肖钱)、宫钱(清代造办处精铸)。
2. 钱范与母钱
- 汉代石范、唐代铜母钱(翻砂法核心工具)。
3. 地方铸币
- 新疆红钱(乾隆宝伊局)、西藏桑松果木银币。
收藏注意要点
辨伪:观察包浆(自然锈色呈层次感)、文字风格(时代特征)、边道处理(古代钱币多有锉痕)。
版别:同一年号可能有数十种版式,如康熙通宝“罗汉钱”(含金锡)。
文献参考:《古钱大辞典》《中国钱币大辞典》为权威工具书。
中国古代钱币贯穿政治经济史,如汉代五铢反映中央集权,唐代开元通宝体现度量衡改革,宋徽宗瘦金体钱文展现艺术造诣。收藏需结合历史学、冶金学、书法史多维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