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花瓶底部的中国款识是鉴定年代、窑口和真伪的重要依据,通常包含以下关键信息:
1. 纪年款
常见"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朝代年号,楷书或篆书。明代多用青花料书写,清代早期多楷书,中后期盛行篆书。特殊如"大清乾隆仿古"这类带"仿古"字样的,多为宫廷仿前朝作品。
2. 堂名款
私家定烧瓷常落"慎德堂制""古月轩"等堂号,多见于明清官宦贵族订制品。康熙时期"朗吟阁制"为雍王府专用,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3. 吉语款
"长命富贵""天下太平"等吉祥词常见于民窑。明末盛行"玉堂佳器",清初多见"富贵长春",反映时代审美取向。
4. 图案款
双圈、方框、花纹等符号代替文字。永乐时期常见花押款,成化多用方框锦款,这些暗记需结合胎釉特征综合判断。
5. 伪造特征
作伪者常犯错误:清代款用现代简化字、篆书结构错误、青料颜色不符(如雍正款用化学料)。真品款识笔触自然有力,仿品常有描摹痕迹。
重要补充:
元代以前瓷器多无款,出现"宋徽宗年制"必伪
明代"洪武"款极罕见,常见后世寄托款
康熙前期因禁写本朝年号,出现大量"大明成化年制"仿款
外销瓷多见"徽章款",如克拉克瓷特有的字母组合标记
鉴定时需结合胎质、釉色、画工等综合判断,单凭款识易产生误判。建议采用60倍放大镜观察落款处釉层老化程度和青料晕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