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陶瓷的拍摄需要兼顾艺术性与科学性,既要展现器物美感,又要准确还原细节与质地,需从器材选择、光线控制、背景布置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以下是专业拍摄要点及扩展知识:

1. 器材选择
相机:使用全画幅单反或微单,高像素机型(如5000万像素以上)能更好呈现釉面开片、刻花等微观细节。推荐搭配微距镜头(如100mm F2.8)拍摄局部特征。
三脚架:必备碳纤维三脚架,配合齿轮云台实现精确构图,避免手持抖动导致的画面模糊。
偏振镜:消除釉面反光,尤其对青花、珐琅彩等反光强烈的器物效果显著。
2. 光线控制
主光位:建议采用45度侧逆光,可凸显立体感与釉色层次。宋代单色釉需柔光,明清彩瓷可用硬光突出纹饰。
辅助光源:用反光板或LED补光灯(色温5600K)填充暗部,控制光比在1:2至1:3之间。
特殊技法:对透光性瓷器(如蛋壳陶、甜白釉),可设置背光拍摄展现胎体质感。
3. 背景与构图
纯色背景:使用无纺布或渐变纸,黑色背景凸显器物轮廓,浅灰背景适合呈现釉色变化。
器物摆放:遵循"三分法"构图,注意口沿、底足等鉴定关键部位的展示。元青花等大型器可斜30度角拍摄。
比例尺:放置专业色卡与刻度尺,便于后期校色与尺寸比对。
4. 参数设置
光圈F8-F11保证景深,ISO控制在100-400。RAW格式记录,白平衡手动预设。
对焦点选择器身纹饰或款识部位,单次对焦后切换手动模式锁定。
5. 特殊处理
高古陶器需拍摄剖面图,展示胎土分层与烧结程度。
修复件应多角度拍摄接胎痕、补釉处等细节,使用景深堆栈技术确保全幅清晰。
拍摄底足时可用硅胶垫倾斜固定,避免移动损伤。
扩展知识
鉴定参考拍摄需包含"六面图"(正视、俯视、底视及三侧视),明清官窑器尤重款识特写。
釉里红与豇豆红等特殊釉色,建议在D65标准光源下拍摄。
数码档案管理应嵌入ICC色彩配置文件,TIFF格式归档。
掌握这些技术要点,不仅能满足收藏鉴赏需求,更能为学术研究提供高质量影像资料。专业拍摄本身就是对文物价值的二次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