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带刺的瓷器通常被称为“绞胎瓷”或“绞釉瓷”,其表面纹理因工艺特殊而形成类似荆棘、尖刺的立体效果。以下是相关分类及工艺特点的详细说明:
1. 绞胎瓷
通过将不同颜色的胎土(如白土与紫砂)绞揉成型,经高温烧制后,胎体呈现出自然交错的螺旋纹或放射状纹路,部分作品会在表面形成凸起的棱刺感。唐代巩义窑、宋代当阳峪窑是绞胎技术的代表,纹样包括羽毛纹、回形纹等。
2. 绞釉瓷
在釉料处理上采用特殊技法,如施厚釉后用工具划刻或挤压,烧成后釉面形成结晶或乳钉状突起。南宋吉州窑的“釉”中可见类似效果,部分曜变天目盏的釉刺属于此类变体。
3. 装饰性刺纹瓷
明清时期流行以堆塑、贴花等手法在器表添加尖刺状装饰,多见于仿生瓷(如菠萝形罐)或宗教法器(如金刚杵纹香炉)。此类瓷器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意义。
4. 结晶釉衍生品种
现代陶艺中利用锌、铁等氧化物在高温下析出的结晶特性,可形成针状或簇状釉刺,如“冰花釉”“松针纹”等,属于窑变效果的延伸。
延伸知识:宋代《陶录》记载的“剔花填彩”工艺也可能产生类似肌理。部分学者认为这类瓷器最初受西亚金属器捶揲工艺影响,后逐渐本土化。当代匠人通过调控烧成曲线(如延长氧化阶段)可强化刺状纹理的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