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玉石上色与假玉石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观察和检测方法,以下从颜色、结构、光泽、密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颜色鉴别
1. 天然玉石的色根与过渡
天然玉石的颜色通常由内部矿物质自然形成,颜色分布不均匀,常见“色根”(颜色由深到浅的过渡)。例如翡翠的绿色往往呈丝状、团状分布。人工上色的玉石颜色浮于表面,无过渡或过渡生硬,局部可能出现堆积(如裂隙处颜色更深)。
2. 紫外荧光反应
部分染色玉石在紫外灯(365nm)下会发出异常荧光,尤其是使用有机染剂时。天然玉石多数无荧光或仅微弱荧光(如部分翡翠B货因充填树脂可能泛蓝白荧光)。
3. 酸蚀褪色测试
用棉签蘸(或酒精)擦拭表面,染色玉石可能脱色。但需注意:此法可能损伤玉器,仅适用于非收藏级物品。
二、结构观察
1. 显微镜下特征
天然玉石内部常见矿物包体、解理面或天然纹理(如和田玉的毛毡状结构)。染色玉石可能因酸洗破坏结构,出现“蜘蛛网状”裂隙或表面腐蚀坑(B货翡翠典型特征)。
2. 红外光谱分析
专业检测中,红外光谱可识别人工树脂或染料吸收峰。例如染色翡翠在1600cm⁻¹附近可能出现苯环吸收带(对应有机染剂)。
三、物理特性检验
1. 密度与折射率
天然和田玉密度约2.95-3.17,翡翠3.30-3.36。假玉(如玻璃、石英岩)密度偏低(玻璃约2.5)。可通过静水称重法初步判断。
2. 硬度测试
翡翠莫氏硬度6.5-7,和田玉6-6.5。用标准硬度笔划刻时,玻璃或塑料仿制品易留痕,但此法可能损伤玉石,需谨慎。
四、表面与光泽特征
1. 抛光痕迹
天然玉石抛光后呈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染色品因结构受损,光泽较弱(如酸洗翡翠的“蜡状光泽”)。部分假玉(如脱玻化玻璃)可能出现流动纹或气泡。
2. 裂隙染色痕迹
放大观察裂隙处,染色玉石的染料常聚集在裂纹中,形成“丝瓜瓤”状纹路(尤其常见于染色石英岩仿翡翠)。
五、其他实用技巧
1. 证书验证
权威机构(如NGTC、GIC)的鉴定证书会注明“染色”“填充”等处理方式。注意证书防伪码与实物是否一致。
2. 热导率测试
翡翠热导率高,贴于脸颊有冰凉感;塑料或玻璃仿品升温快。
3. 听声音
天然翡翠A货敲击声清脆,B货因树脂填充声音沉闷。
扩展知识:常见假玉类型
石英岩染色:俗称“马来玉”,颜色均一无层次,密度低于翡翠。
岫玉仿和田玉:硬度低(4.5-5.5),易出现划痕。
合成宝石:如合成青金石、合成欧泊,缺乏天然包裹体。
鉴别玉石需结合多种方法,对存疑的高价玉石建议送专业机构检测。市场常见的“旅游地捡漏”“祖传老玉”多为陷阱,需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