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作为一种珍贵的玉石,确实存在造假现象。造假手段多样,且随着技术发展不断升级,常见方法包括以下几类:
1. 材质冒充
- 石英岩、大理石等低价石材染色:通过酸蚀、注胶、染色等手段模仿和田玉的色调和纹理,尤其是仿制籽料的皮色。
- 岫玉、阿富汗玉等相似玉石:利用矿物成分类似的玉石(如透闪石含量不足的软玉)充当和田玉,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
- 玻璃或合成材料:高仿玻璃制品可能添加杂质模拟内部结构,但缺乏天然玉石的温润感。
2. 人工处理技术
- 染色处理(二上色):对劣质玉料或山料进行化学染色,伪造籽料的天然皮色,常用强酸或金属盐浸泡,但颜色通常浮于表面,过渡不自然。
- 注胶或充填:用环氧树脂填充裂隙,提高透明度,类似翡翠的B货处理方式,紫光灯下可能显现荧光反应。
- 滚磨籽料:将山料放入机器中翻滚打磨,模仿籽料的卵石形状和毛孔,但人工“毛孔”分布规则,缺乏自然冲刷痕迹。
3. 虚书与合成技术
- 伪造检测证书:部分商家提供虚假鉴定报告,需通过正规机构(如NGTC)复检核实。
- 合成和田玉:实验室人工合成透闪石晶体,成分接近天然玉,但价格低廉,需依靠专业仪器检测结构差异。
扩展知识:
天然籽料特征:真籽料皮色由铁离子渗透形成,深浅不一,常伴有“汗毛孔”状表面;而染色皮色多聚集于裂隙处,颜色鲜艳突兀。
密度与硬度测试:和田玉密度约2.95-3.17,硬度6-6.5,可通过测比重或小刀划刻辅助判断,但需结合其他特征。
市场陷阱:低价“捡漏”多为骗局,高端仿品甚至会用真籽料边角料二次加工,需警惕“工作室包装”炒作。
购买时建议选择信誉商家,索要正规证书,并借助放大镜、紫光灯等工具观察结构,必要时送专业机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