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奇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华山奇石的形成原因、地质特征及典型代表(如“斧劈石”“仙人指路”等)。
- 掌握岩石分类(如花岗岩、片麻岩)及风化、侵蚀等地质作用对奇石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图片、视频或实物模型,分析奇石形态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 小组合作探究华山奇石的文化寓意(如“华山论剑”石与武侠文化的关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自然地貌的审美兴趣,培养保护地质遗产的意识。
- 结合神话传说(如“沉香劈山救母”),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华山奇石的地质成因及典型实例分析。
难点:理解构造运动、风化侵蚀等地质过程的综合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10分钟)
- 展示华山奇石高清图片或短视频,提问:“这些石头为何形态奇特?”引导学生初步观察。
- 引入徐霞客《游黄山记》片段,对比黄山与华山奇石的差异。
2. 新课讲解(25分钟)
- 地质成因:
1. 构造运动:华山属断块山,燕山运动形成垂直节理,后经抬升作用。
2. 风化侵蚀:物理风化(温度变化)、化学溶蚀(雨水)塑造蜂窝状孔洞。
3. 典型实例:
- “斧劈石”——垂直节理受重力崩塌形成。
- “苍龙岭”——冰川作用遗留的刃脊地貌。
- 文化拓展:
- “舍身崖”与道教文化关联,体现“险峻”的哲学象征。
3. 学生活动(15分钟)
- 分组任务:每小组选取一块奇石,绘制成因示意图并讲解。
- 模拟实验:用石膏模拟岩石,通过滴水、冷冻实验观察风化过程。
4. 总结与延伸(10分钟)
- 归纳华山“险、奇、峻”特点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 课后作业:撰写调查报告《家乡的奇特岩石》,联系实际地貌分析。
四、教学资源
地质剖面图、华山卫星影像图、岩石标本(如花岗岩)、纪录片《华山地质之谜》。
五、评价设计
课堂参与度(讨论、提问)、小组汇报科学性、作业完成深度。
扩展知识:
华山的花岗岩形成于1.2亿年前,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抗侵蚀能力强,故山体陡峭。
“鹞子翻身”景点附近的奇石,是冰川擦痕与冻融风化的复合结果,属第四纪冰川遗迹。
教学中可结合AR技术虚拟演示岩石形成过程,增强直观性。